《论语》学而篇|孔子说父母对子女影响以及子女孝义

2024-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晓丽优雅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他父亲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多年不改变他父亲的行为原则,就可称作孝子了。”

[解读]

父在观其志:观其事父之心,侍奉父母能否真心诚意。

父没观其行:观其居丧之礼,父母去世以后真心哀恸悲伤。

观: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体验,观得深入,观得广泛。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指长期。长期保持孝义感恩之心,父母生我、养我之恩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我们从小便接受父母的影响,学习他们的正当志向和言行举止,在他们的熏陶下树立自己远大的志向。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相当重要。

孝,就是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心尽力地去赡养他们,他们去世之后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这便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年轻人往往阅历经验少,心志容易动摇,见到新鲜的事物往往容易沉溺其中,也特别容易自负,觉得自己思想新颖能力够强,老人那套已经过时了,待到自己做主后便急于改变现状,通常会吃大亏。

因而孔子告诫世人想知道自己的想法到底对不对,父亲的做法到底有没有错,最好的方式就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既可以暗中探寻,深度斟酌;又可以凸显孝道,两全其美,实在是子女继承父亲事业的良策。

[读后启示]

孔子生活在二千多年前的农耕文明时期,而且是科技水平比较落后的农耕文明时期,生产、生存主要依靠长者的经验,可改变和可创新的空间既狭小又危险。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当时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所以孔子的话并不只是道德说教,还包含生存的智慧。他让我们坚持父辈成功的经验,轻易不要改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向好发展。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道理,自有其“生命力”,虽然当下可谓数千年之未有“新时代”,但新源于老,脱胎于旧,“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在当下亦有其积极意义。

当父辈们逐渐老去,我们如何面对父辈的精神“遗产”,他们的思想观念、做事风格、为人之道、亲友交往、生活习惯,我们无论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在影响着我们。

父母生命血脉在儿女身上延续,他们的精神和思想,更应该继承下来,忠厚传家,诗书继世,道德接力,让良好家风代代相传,这才是大孝!

把父辈一些好的做法继承下来,发扬下去,对我们自身有莫大的好处。继父之事,述父之志,思父之情,念父之恩,才会让我们活得更踏实,更笃定,更心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