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赏析古今中外

24.学习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2024-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云说云写

【词作原文】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
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
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
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
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
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九月,作者当时任建康府通判,就是知府的行政助理。适值自己的朋友、担任转运使的赵介庵过寿,于是写下了这首祝寿词。

但这并不是一首单纯的祝寿词,作者借祝寿之名,对友人的才华作了肯定和赞扬,同时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勉励作者施展自己的才能,报效国家,为国家的抗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国难当头的日子里,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是无时无刻不想着国事家事的。辛弃疾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他的作品中念念不忘、时刻萦怀的都是对国事的牵挂,对形势的忧虑和对理想壮志的抒发。即使在给朋友的祝寿中,他仍然突出的是这个主题。

纵观全词,上片着力赞扬赵介庵,突出了他的才华出众,能力过人。然而作者对朋友的赞扬,并不是出于私心,想从对方得到什么好处,也不是宵小的阿谀奉迎、溜须拍马式的赞颂。

而是暗寓着一个“赵介庵是一个人才,是一个国家急需的人才,他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作为对国家有大的报效。我也有报国的志向,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希望你有机会向朝廷举荐我”这样的一个潜台词。

这样,就使上片对赵介庵的赞扬和下片抒写自己的报国宏旨发生了有机的联系。上片是“矢”,下片是“的”,作者是针对下片的“的”而在上片放出了“矢”。全词构思巧妙,浑然圆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