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 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相关原地浅考
一、李时珍原地及相关地:
1、主题原地 - 李时珍诞生地: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
2、主题原地 - 李时珍成就地: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
3、主题原地 - 李时珍逝世地: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出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的一个世医之家。李明珍的祖父为铃医(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行医数十载,曾封太医院吏目,在当时已很有名望,且著有《四诊发明》、《奇经八脉考》、《蕲艾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医学论著。
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父亲一心希望李时珍能够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不愿他再学医药。于是14岁时,李时珍便随父到黄州府应试,并考中秀才。然而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在耳濡目染之下,自幼热爱医学,对于科举并不热衷。而后又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而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
乡试失利后,23岁的李时珍立志随父学医,悬壶济世。他从理学家顾日岩处学过经学。上自经典,下及子史百家,无不阅览,对理学有很深造诣。年轻的李时珍博学多艺,承袭家学,教授生徒,为贫民治病而不收取费用,自此他的医名在民间广受流传。
2018年《古代科学家及著作》邮票发行的同时,也是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的日子,湖北蕲春发行了两枚邮票首发纪念邮戳以资纪念。 2018.05.26由湖北蕲春蕲州实寄的首日原地封。 载体为湖北黄冈市邮政公司特发行的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纪念封。原地类型:主题原地 - 李时珍诞生地、成就地、逝世地;《本草纲目》创作地。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8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然而当时却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于是任职短短一年后,李便辞职回乡。
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李时珍从太医院还乡后,即开始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他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并自此开启了潜心著述的伟大事业。
李时珍在多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籍《本草》书中存在着很多错漏之处,而且,历代以来众多的注解者之谬误,不可枚数,更甚者会毒害性命,遗祸无穷。为此,早在太医院时,李时珍就曾上书朝廷,要求朝廷重新整理编撰医书和药草的资料。然而,由于人微言轻,李时珍的建议,均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气之下,李时珍便萌发辨疑订误、奋发编修之心,决心重新编纂一部亲证而严谨的本草书籍。
李时珍极限片。载体为198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外著名科学家音乐家肖像》“李时珍”明信片。戳记为:“2018.05.26.11 湖北蕲春 蕲州”。原地类型:主题原地 - 李时珍诞生地、成就地、逝世地。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以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蓝本,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其间,广揽博引,共参考了800多部书籍。而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并未曾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反而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这自古延传至今的种种差讹遗漏,令李时珍一度焦头烂额。
李时珍极限片。载体为2017年12月中州图片社出版的“《李时珍问药图》 1971年 刘子铸”明信片。戳记为:“2018.05.26.11 湖北蕲春 蕲州”。原地类型:主题原地 - 李时珍诞生地、成就地、逝世地。在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他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及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一开始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而后又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江苏、安徽等许多名山大川,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攀崖趟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终于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其中之艰辛程度无法形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极限片。载体为80年代中国国际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李时珍采药”明信片。戳记为:“2018.05.26.11 湖北蕲春 蕲州”。原地类型:主题原地 - 李时珍诞生地、成就地、逝世地。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解释不清。后来李时珍在一位种菜的老人的指点下,结合实地观察,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终于在万历戊寅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之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终于完成了这部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足、继承我国本草研究的传统的医药巨著,并将中华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李时珍极限片。载体为2017年12月中州图片社出版的“《李时珍》 蒋兆和 作”明信片。戳记为:“2018.05.26.11 湖北蕲春 蕲州”。原地类型:主题原地 - 李时珍诞生地、成就地、逝世地。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本草纲目》的编纂,耗尽了李时珍毕生的心血和能量,在完成毕生的使命后,李时珍溘然长逝。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李时珍一生热爱雨湖,他晚年自号为“濒湖山人”,生前濒湖而居,逝后亦濒湖而葬。李时珍墓就坐落在蕲州风景秀丽的雨湖畔蟹子地,与他的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依山傍水。而远在元代时期,“雨湖渔舫”就是“蕲阳八景”之一。
李时珍极限片。载体为80年代湖北省邮电管理局发行的“李时珍墓(圻春)”明信片。戳记为:“2018.05.26.11 湖北蕲春 蕲州”。原地类型:主题原地 - 李时珍诞生地、成就地、逝世地。为纪念李时珍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人民在他的家乡,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建立起了李时珍陵园。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李时珍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在其故里蕲州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修葺了墓冢,建成了"李时珍陵园"。陵园由本草碑廊、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时珍墓,并建李时珍塑像,通高4.35米,底座镌刻郭沫若亲笔题词。
2018.05.26由湖北蕲春蕲州李时珍纪念馆实寄的首日原地封。原地类型:主题原地 - 李时珍诞生地、成就地、逝世地。1980年,在陵园内正式建立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机构——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纪念馆仿古大门上镶嵌着邓小平同志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纪念馆的展品主要有历史文物、文献、药物标本、图表、照片、画像、雕塑等1000余件,形象系统地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和《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
2018.05.26由湖北蕲春蕲州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实寄的首日原地封。原地类型:主题原地 - 《本草纲目》创作地。1983年,在纪念李时珍逝世390周年的日子里,经卫生部批准建立的李时珍医史文献馆正式开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依次存放着和悬挂着反映李时珍生平家世、高尚医德和撰写《本草纲目》的历程,介绍李时珍光辉的一生。馆内珍藏中外《本草纲目》古籍善本十余种版本,以及古今中外介绍李时珍的医药书籍、文献资料和报刊杂志等等。
二、《本草纲目》原地及相关地:
1、主题原地 - 《本草纲目》创作地: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
2、主图原地 - 《本草纲目》背景图千年艾及绿毛龟盛产地及采集地: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
3、主题及主图原地 - 《本草纲目》金陵本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
4、主题及主图原地 - 《本草纲目》金陵本收藏地一:北京市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北京东四十条)
5、主题及主图原地 - 《本草纲目》金陵本收藏地二:上海市图书馆(上海淮安中路)
6、主题及主图原地 - 《本草纲目》金陵本收藏地三:河南省洛阳市白河书斋晁氏藏书博物馆(洛阳洛龙区定鼎门)
世界上影响最大药物学专著莫过于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为纲,各部再细分总计为60类目,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有1094种,动物药443种,矿物药161种,其他类药物194种(李时珍新补入药物374种),并详细记载并考证了1892种天然药物的名称、形态、产地、功效、主治等内容。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其中8100首来自作者临床经验之总结或多年之征集。
《本草纲目》采用图文并茂的描绘方式,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9幅(一说插图1160幅)。因在每药物之下,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并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辨疑、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加工方法)、气味(药性药理)、主治(药效)、发明(李时珍之心得体会和研究结论)、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药物学专著。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本由李时珍编纂,其子建中、建元、建木及诸孙皆参与绘制药图,孙树宗、树声为之校对,集众人毕生之心力,历尽千辛万苦,花费40年而成,并在几百年后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鸿篇巨著,在完成之后,却又花费十数年的波折与坎坷,才最终得以面世。
2018.05.26由江苏南京中华门实寄的邮资片,载体为邮政总局2000.03.01发行的TP-1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10-3)中医中药邮资片,采用T.30《药用植物》(5-3)射干邮票作为补资,原地类型为《本草纲目》初刻本金陵版出版地。《本草纲目》编写完成后,李时珍已是六十出头的年迈老人,为了使这部医药巨典达到济世医人的目的,他要把这些具有实用价值的医药知识,尽快地传播给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在书著成之后“束之高阁,传于后世”。此时出版刊行问题,对于年过花甲的李氏来说,已是当务之急。为了能够将这本书出版传播,他不顾虚弱的身体,一路奔波,亲自携书稿从蕲州来到当时出版业的中心南京,一家一家地拜访各个私人出版商,希望通过他们来解决出版的问题。
令人心酸的是,虽然当时的出版业已很发达,但由于当时大部分的书商都热衷于刻印“程朱理学”等封建道德纲常方面的娱己之作,对李氏这部济世医人的不朽名著置若罔闻,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没有政府的支持,二书卷帙浩繁,图文量大,刊发成本高昂,三这种纯学术性专著在那个时代,绝对属于冷门之作,再加上李时珍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出于种种的考虑,众出版商皆认为此书一旦出版,商业收益不高,甚至会有亏本的风险,所以都不愿出资刊印。就这样,李时珍从湖北来到南京,前后花了几年时间,走遍整座城市,拜访无数书商,竟然没有找到一位愿意出版此书之人,致使《本草纲目》的出版工作被迫停滞下来。
就在希望一次次变成失望,继而濒临绝望之时,李时珍突然想起一个人——太仓人王世贞。在当时,自文坛盟主李攀龙去世后,王世贞独主文坛20年,名声笼盖海内,只要他有一言半句的褒奖,作者立时声誉鹊起。而王世贞曾任湖广按察使时,李时珍有位老师叫顾问(字日岩,进士),和王世贞要好,顾问生前曾请托王世贞为李时珍正在编撰的药书作序,王世贞答应了。这个时候,如果能请到太王世贞写序介绍此书,那么书商就有信心出版了,一切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于是,万历八年(1580年),63岁的李时珍为了表示求序诚意,特地誊抄了一部书稿带到太仓求见王世贞。见面之后,王世贞很爽快便答应了李时珍的请求。王世贞有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之才,写篇序倚马可待。但他是个认真的人,需要将李时珍的书稿细细看过后才动笔。
据载,王世贞生有异禀,看书很快,且过目不忘之能,按理说,以他的能力看完《本草纲目》并作序应该花费不了多少时间。然而,就如同上苍的特意考验一样,那段时间,正值痴迷仙事的王世贞的“仙师”昙阳子仙逝不久,为纪念“仙师”,王世贞与同修王锡爵一道主持建了一座昙阳观,又到观中修道多年,之后又遭人弹劾,一时也没有心思看《本草纲目》,更不用说作序了。
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李时珍又一次来到太仓,年已73岁。这次王世贞留他在家里住了几天。此时,王世贞已细细看过书稿,这次李时珍来,王世贞在元宵节这天为《本草纲目》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
序虽然仅有600多字,却是精心之作,对药典很是推许,介绍也很精到,而且写了李时珍其人。先描绘了李时珍的形象,又介绍他幼时体弱多病,成年后编撰此书的目的,以及写书之难——30年里三易其稿。至于“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这句话评价尤高。佛教有部华瞻宏博的经典《华严经》,被誉为经中之王,说是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见到,将之携至人间,造福人类。王世贞以这一典故,将《本草纲目》比作造福世人、功德无量的药学宝藏。王世贞替人写序多不注明时间,这篇序却注明“时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弇洲山人凤洲王世贞拜撰”,这既显示了对李时珍的尊重、对《本草纲目》的赞誉,也是写序用了10年时间的确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时珍带着这份迟到了整整十年的王世贞的这篇序言,以及王世贞的推荐,《本草纲目》终于获得南京大出版商胡承龙的认可,并同意刻印及出版。
遗憾的是,三年后(1593年),由于长年的辛苦劳累,又兼郁结于心,李时珍终于病倒在床。临终之前,李时珍嘱咐他的后代,将来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希望能借助朝廷的力量传布于世,嘱托完,便与世长辞了。这年,他76岁,正是《本草纲目》开刻后的第三年,已经完成全书的刻印,尚来不及印刷装订(李时珍次子李建元在给皇帝的《进〈本草纲目〉疏》中说:“曾著《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数尽。”)。
不久,明朝皇帝朱诩钧,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遵从父亲的遗命,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可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充满官僚作风的朝廷官员仅仅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就把《本草纲目》搁置一边。
《本草纲目》极限片。载体为2018年5月出版的“本草纲目”明信片。戳记为:“2018.05.26 中国 南京 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一)”纪念戳。原地类型:主题及主图原地 - 本草纲目金陵本出版地。直到1596年,这本100多万字的大部头,在李氏家人的支持下终于全国的出版中心——南京得以面世,并被后世命为“《本草纲目》祖本——金陵本”。相信李时珍在天之灵见到毕生心血的结晶终能得以出版,亦当欣慰了。自此,《本草纲目》从成稿到出版发行,历时十数年,可见当时写作医学书籍出版的艰辛。
仿佛是李时珍的精神感动了上苍,又或许他的使命注定应该如同唐僧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一般,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本草纲目》一经面世,就受到人们特别是医家的大力追捧,很快就风行全国,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必藏之书。随着发行量以及影响力越来越大,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献于朝廷《本草纲目》,终于得到朝廷的重视。朝廷“命礼部誊写,分两京、各省刊行”。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翻刻,从此,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至此,各地刊印的《本草纲目》如雨后春笋,纷然不断,乃至在明末清初的一百多年间,至少有十五种《本草纲目》的版本面世,平均十年左右就有一种刻本出现,而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1912年以前的《本草纲目》版本更达82种之多。可以说,《本草纲目》之后的几乎所有本草著作都无一例外地以它作为资料依托。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在《本草纲目》问世后不久,随着商业贸易以及来华学者或传教士的往来,《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时值日本江户初期),旋即给江户时期的本草研究以极大的影响。《本草纲目》的江户版本共有6种,并进行了总计达14次印刷。近世以后,亦有活字版被三次刊行,至今仍嘉惠于本草学者的研究工作。
清顺治四年(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各国,后来又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而真正大范围影响到欧洲的是在十八、十九世纪博物学的兴起,博物学是英国大众积极参与的科学和文化活动,具体来说,就采集是植物、昆虫和收藏化石。而《本草纲目》正好迎合了博物学家的嗜好,现代植物分类体系的奠基人瑞典人林奈的学生来到中国,得到《本草纲目》原著,赠给林奈。
就这样,《本草纲目》成为被西方博物学者最常引用的中文著作,它也一直是所有研究中国博物学的学者必备的教科书。”包括达尔文也受到《本草纲目》的影响,他在奠定进化论的过程中参阅了各国文献。在《物种起源》等书中,达尔文十多次引用了中国人的著作,《本草纲目》位列其中,并称之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在西方人的眼里,这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而《本草纲目》自各地广为刊印后,在纷繁乱杂的众多版本之中,不免出现一些鱼目混珠或人为修改的版本。比如金陵本《本草纲目》共有1109幅插图,到了明朝末年,书商钱蔚起再版《本草纲目》时,他感觉金陵本的插图不好看,就换了几百幅插图;1885年,张绍棠有一次出版《本草纲目》时,又更换了一批插图。金陵本的药物插图,的确不好看,但是,书商为了追求书籍的“卖相”而更换插图,违背了药物常识。药物插图的作用是为了鉴别药材,确保疗效,而为了所谓的“好看”更换插图,无疑是“买椟还珠”,影响了药用参考价值。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最初的祖本,即胡承龙刻印的“金陵本”,也是迄今唯一由李氏家族自编的版本,内容最符合原著,同时也最具权威医学价值。
白驹过隙,时过境迁,随着历史滚滚洪流的冲洗碾压,时代变迁,《本草纲目》金陵本也与各个时代保存下来的伟大著作一样,如随风之落叶般凋零、散佚。
明清出版的《本草纲目》各种版本分别被英、法、德、美、韩、俄、意、日等多个国家奉为“经典”收藏在本国最重要的博物馆,而其中的祖本——《本草纲目》金陵本,最为稀有而珍贵。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知的金陵本中,共发现8本,分别收藏在中国、日本、英国等地,而其中,中国仅占其三。
2018.05.26由北京东四十条邮局实寄的首日原地封,原地类型为《本草纲目》初刻本金陵版收藏地——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所在地。 《本草纲目》极限片。载体为2018年5月大龙图片社出版的“本草纲目”明信片。戳记为:“2018.05.26 中国 北京 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一)”纪念戳。原地类型:主题及主图原地 - 本草纲目金陵本收藏地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所在地。其一、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本(0953/子21-1578),收藏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全帙本,来源于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婺源戴葆元思补山房刻本,由扬州名医、中医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耿鉴庭先生上世纪70年代联系藏书家,征让后补足序文而成全帙者。此书被简称为“中图本”。
2011年5月,中医科学院所藏的金陵本《本草纲目》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2018.05.26由上海淮海中路实寄的首日原地封,载体为上海图书馆的宣传纪念封,采用T.30《药用植物》(5-2)蔓陀罗、(5-3)射干邮票作为补资。原地类型为《本草纲目》初刻本金陵版收藏地—— 上海图书馆所在地。 《本草纲目》极限片。载体为2018年5月出版的“本草纲目”明信片。戳记为:“2018.05.26 上海 淮海中路”邮政日戳。原地类型:主题及主图原地 - 本草纲目金陵本收藏地 上海图书馆所在地。其二、上海图书馆。(善本480471-90)全帙本。
1915年,由一群中国留学生1915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创办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并取名为“中国科学社”,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自然科学团体。旨在“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科学社的主要发起人为任鸿隽、秉志、周仕、胡明复、赵元任、杨杏佛(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9人,任鸿隽任社长,社员有蔡元培、竺可桢、茅以升、严济慈等人。
1918年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后,设总社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京大学)。他们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及其科学杂志为模式,创办中国的《科学》杂志。1915年1月首期《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申明“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
之后,中国科学社在各地成立了图书馆和研究所。1928年定址上海。在全国设有分社或支会。社员多为科学、教育、工程、医务界人士。除学术活动外,办有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并于出版《科学》、《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等杂志及《论文专刊》、《科学丛书》、《科学史丛书》等书刊。
1929年1月,社团在上海置地建立了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于1931年元旦正式开放。蔡元培在开幕典礼致辞中说:“此馆纪念胡明复先生,因为他是本社重要发起人,为本社牺牲极大,直至逝世日,尚勤于社务。故本社第一伟大建筑物即以纪念明复先生”。
中国科学社虽然是一个私人学术团体,但是自成立以后,就成了我国科学事业最权威的领导机构,这与英国皇家学会非常相似。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社就失去了其权威地位。1954年,中国科学社决定将“明复图书馆”捐献给国家,在所有捐献的馆藏书籍中就包括金陵本《本草纲目》;1956年2月,馆名改称“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1958年4月,并入上海图书馆。至1959年,该社被迫停止活动。
于是,中国科学社的“英年早逝”,就成了中国科学命运的一种象征。
故今上海图书馆藏的善本金陵版《本草纲目》即是当年“明复图书馆”的珍藏,此书被简称为“上图本”。“上图本”曾于1998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成16开本,特经线装成10册出版,为读者提供了阅读之便。
笔者注:以上经笔者本人检阅多方资料,查证而得。目前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些文献资料上所提到的:“据查证资料表明,现存世之版本共7部,其中5部收藏于国外,国内仅有2部,分别藏于北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其中的收藏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实为将“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混淆后之误传。
其三、近年发现的民间藏本——洛阳白河书斋晁氏藏书博物馆本
2008年,已有上千年藏书历史的世家、北宋工部尚书晁迥的家族传人、洛阳白河书斋晁氏藏书博物馆馆长晁会元,在河南伏牛山深处寻得一部《本草纲目》古籍,这部《本草纲目》共32册52卷,前有王世贞《本草纲目序》及两卷附图。王世贞序言中“莫剖朱紫”的“剖”字末笔有断版,附图中有66处断版印痕。这两卷附图共计1109幅图,每半面为4幅至6幅,为李时珍儿子李建元、李建木手绘。该书书名页正中竖刻颜体“本草纲目”四个大字,右署“李东壁先生辑注”,左刻“制锦堂吴吉征发兑”,书名页左下角盖有“本衙藏版”篆书朱文大印,应为金陵版印本自藏图书。
晁会元联系了国内研究《本草纲目》的权威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郑金生教授,郑金生对比书影后答复:“可以肯定这是新发现的金陵本系统的《本草纲目》明版之一,也是近年《本草纲目》版本的一个重要发现,此本价值很大,毋庸置疑。”
随后,国家专程派出版本鉴定权威李志中等多名专家鉴定晁会元手中的《本草纲目》,在评审这部古籍时,专家们都很震惊,没想到在民间还保存着这么完整的《本草纲目》。而更令人惊喜的是,目前存世的其他7部金陵本《本草纲目》有个共同缺陷,即书名页缺失,因此印制时间只有靠校勘推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洛阳白河书斋藏书博物馆收藏的这部书名页尚存,根据其发兑者的活动年月,即可推断出其明确印制时间。因此,此部金陵本《本草纲目》是已知金陵本中唯一一套可推出明确印制时间的。
遗憾的是,由于流落民间时间太长,无法得到妥当的保存,当时这本《本草纲目》虽然内容完整,但书品残破,阅读十分困难,亟须修复。
2018.05.26由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实寄的首日封。相关地类型为初刻本金陵版《本草纲目》洛阳白河书斋本修复及作为“古籍普查重要发现暨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展出地。2010年,国家拨专款修缮保护此书,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委托修复中心对其进行修复,并由拥有30多年修复经验的古籍权威专家边沙先生带领一个由10人组成的修复小组,将本书共52卷32册全部采用“金镶玉”的修复方法,专门定制特制明代及清初时期的竹纸精心修复,耗时四年时间,才得以基本恢复原貌。
修复后的民间金陵本《本草纲目》2013年4月18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北京国家图书馆稽古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公布了全国古籍普查重要发现,晁会元收藏的这部明代金陵本《本草纲目》名列其中。
同期,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古籍普查重要发现暨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此本被作为第一号展品进行特别展示,展品的文字说明称:“‘金陵本’为《本草纲目》诸本之祖,存世较少,之前国内仅存两部,为近年来重大发现。”。
2014年9月,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局批准建立非公立的洛阳白河书斋晁氏藏书博物馆,而此金陵本《本草纲目》则正式进驻该馆,并被奉为镇馆之宝珍藏。
洛阳《本草纲目》的发现,使国内金陵本全本的数量增加至三部,可谓意义重大,是国内唯一一部民间收藏的金陵本,也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新发现的唯一一部完整的金陵本。
《本草纲目》这部医药史上的圣典,它不仅仅是我国的宝藏,它还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宝藏。随着东被和西渐,对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百年来,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历史各代频繁更迭,而它却依然深刻地影响人类医药学、科学的发展方向。《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更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它的经典来自于里面包含着取之不竭的精华和智慧,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的科学规律及其本质,而它,将在世界科学史上永放光辉。
(完)
特别鸣谢:北京关德伟先生、北京王岩先生、北京杨广文先生、北京王樹增先生、北京李培苓女士、南京张炜先生、上海司徒每文先生、武汉谢建夏先生等邮友,为本文提供的原地封片的实寄以及MC的制作,在此,衷心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