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

课本里没讲的《水调歌头》的细节

2022-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闪光的盼盼

90%的人都没有真正读懂苏轼的水调歌头,因为里面藏了太多只有苏轼还有苏辙才懂得的细节,还有他们的暗语。

课本里面讲苏轼这首词写于1076年的中秋,但是没有告诉你,第二年他们兄弟团聚,苏辙回了三首诗,只有当你把这些放在一起对照,才能够明白其中的真相。

首先,除了中秋之外,苏轼为什么会想起苏哲?因为当时苏轼在密州超然台,与亲朋通宵达旦,而超然台恰恰就是苏辙取的名字。

1074年,苏轼申请从杭州调任山东密州,就是因为当时苏辙在济南,但来了密州之后,两个人依然没有机会见面。

后来,苏轼无意间发现了一间废园,以及破旧的城台就开始修缮,还把这件事写信给弟弟,并且邀请他起个名字。后来,苏轼还把这件事写在了《超然台赋》里,所以他本来想着能够和弟弟一起在超然台过节,可没想到依旧分离。

我们再来看水调歌头上却飘飘欲仙,下却起笔,却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的非常暧昧朦胧,他为什么这么写呢?答案在弟弟苏辙的诗里。

当时在写完水调歌头的第二年,苏轼调任徐州,而苏辙护送苏轼前往。时隔七年,两个人终于团聚,这次他们一起生活了三个多月,在这期间,苏辙就写了三首诗。其中《逍遥堂会宿二首》的序文中写了这么一件事儿,苏辙从小跟着苏轼一起读书,23岁之前从不曾分别,苏轼刚刚进入仕途的时候,远赴凤翔。有一天晚上,风雨交加,两个人一起对床,读韦应物的‘安知风雨夜,复此对长眠’,他们非常感动,就约定以后要早早隐退山林。

临别之际,苏轼又留诗给苏辙写道,‘夜雨何时听萧瑟’,但自此一别就是七年。也就是说,对床而眠听雨是他们七年前许下的约定,所以苏轼才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皎洁,明明是件好事,但月光透过了窗格,我却无法安睡,是因为想起我们曾经的约定,至今还没有兑现。

再来看看苏哲写的这两首诗,第一首是这么写的:‘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风雨对床都有了,当初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第二首更加直接:‘秋来冬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川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苏轼见到了弟弟,烂醉如泥,睡得觉也叫不醒。这其实就是家人带来的安全感,他们的喜悦也可想而知。

1077年的中秋,两人不再天各一方,但是中秋过后,他们又要分别,于是苏辙同样以《水调歌头》为词牌,回了一首,是这么写的:‘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住清赏,鸿雁起汀洲’。想想看,他们从小一起读书,后来一起跟着父亲出川,进入仕途,再后来又丧父,接连被贬。两个原本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经过岁月的磨洗和敲打,一步一步长成了稳重靠谱的大人。而当有一天,身边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时,他们就成了彼此唯一的依靠。

山河辽阔,天地无穷,烟雨潇潇,人世浮华。在看过了这个斑斓世界之后,仍然觉得,只有你在的地方才是我的家。而每一次向你奔赴就是我的归途,这就是水调歌头背后的故事。如果说你也有想念的人,请记得一定要用各种方式告诉ta。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