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
2017-02-11 本文已影响67人
2小
每个人都有些与生俱来的特质。比如有些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形而上的冲动,渴望意义。上大学学校办夏令营的时候有一届高三的学生,潜在的保送生,应该是团队里很优秀的那部分,一次摸底考试以后,一个女孩子——清瘦但是很有个性,打扮利落而中性。她走到我跟前说,老师,我一看到你就觉得你很特别,所以我有一个问题,我觉得你可以回答我。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参加高考?有什么意义?
好难,我都忘记了我是怎么说的,肯定露怯。年轻的一个弊端就是对很多事情没有答案——也不会伪装。
经常思考意义的人,会有可能落入虚无主义的陷阱,进而变成行动的矮子。行动的矮子会在竞争中失利,所以我总觉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其实不鼓励思考。因为思考有风险。对于很多明显对现实生活有利的事情来说,不用问那么多为什么,去做就行了,比如高考,比如变得实际,比如赚钱。
其实这也没关系,有些加法可以做,不会有害,但是有一种人生必须做加法的情绪,这很有害。我和与我同辈的人,我感觉很多的焦虑都来自于这种情绪。比如在一个差不多的年纪应该有房,应该有车应该有一个可以被审视的伴侣——这些都不是坏事儿,但是这些事如果让我们变得焦虑那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要么我们没有在做能够使我们获得这些的事情,要么就是我们明明有更加明显的需要,但是压抑这个需要反而去争取看似应该获得的东西。
比如一对夫妻,已经在空爱(除了共同抚养孩子的义务之外没有别的连接了)的状况之中却一定要商量一个方案让房子变大和换台车子——这就是压抑最棘手的需要了,因为改善关系在现阶段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思考的利益——接近问题的本质,而不是顺应本能的逃避。
思考可以对治焦虑,但是思考一定要有积累,三观明显不正的话,越思考会越跑偏了,但是三观的调整是人生的功课——教育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