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三五八)

2022-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牧童梦RGQ

学习《伤寒论》第319条

脾陷而为利,胃逆而为呕,肺逆而为咳,火升而为烦渴,阳泄而废卧眠,是皆水泛而土湿故也。宜猪苓汤,二苓、滑、泽、渗己土而泻湿,阿胶滋乙木而润燥也。

黄元御在注解《伤寒论》319条时作了如上论述,供大家参考。请看仲景319条原文如下:

(原文)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注解,据现代研究:

猪苓汤证的辨证依据为,小便不利、口渴、心烦失眠、发热四个症状。

猪苓汤证的病机为: 阴虚有热, 水液内停。

猪苓汤证的证候表现为:心烦不得眠, 渴欲饮水, 咳嗽而呕,下利粘滞, 腰酸痛、腿软乏力, 小便频急短赤或有尿道热疼, 尿血。舌质晦淡而红, 苔薄黄腻或滑,脉细数或细弦。

少阴病中(319条)论述的,属少阴热化的证型之一。

(提要)论少阴病阴虚有热,水热互结的证治。

分析:

本条证候成因:为素体少阴阴虚阳盛之体,感受外邪,外邪从阳化热,热与水结,形成阴虚水热互结证。

《伤寒论》223条也属猪苓汤证,该条则是阳明经热误下伤阴,邪热与下焦水邪相结,同样为阴虚水热互结证。

本证有三个主症:

第一个主症是心烦、不得眠。

第二个主症是口渴、渴欲饮水。

第三个主症是小便不利。

心烦、不得眠是由于心火亢于上,肾水亏于下,水火未济所致。清代吴谦谓“热扰于心,故烦不得眠”。

口渴、渴欲饮水,是由于水热互结,津液不化,同时又有阴虚津液缺乏所致。明代林澜曰“盖至六七日渴而心烦不眠,则传邪之上客者又盛,渴则必恣饮,多饮必停水,是邪热既不能解,而水蓄证复作也”。

小便不利是由于水热互结,气化不利所致,小便不利见于223条。郝万山老师谓:“本证的小便不利,是小便短赤,尿道涩痛,可见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道的刺激症状”。

除上述三个主症外,阴虚水热互结证还有如223条提到的脉浮、发热等,这里的脉浮、发热指里热盛,而不是表邪不尽的意思。另外仲景伤寒脉与后世取脉法有所不同,这点大家应该明白。

除上述主症外,还有三项副症,或称为或然症,如下利、咳逆、呕吐。

副症的出现是由于水邪常常逆流横溢侵犯不同的部位,因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水邪偏渗大肠,则可见下利;水邪上犯于肺,则可见咳逆;水邪上逆于胃,则可见呕吐。

在临床上病人的表现也可能是副症突出,倘若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必须探求导致这些症状的根本病机,不能见利止利,见呕止呕,见咳止咳,而应该针对病机论治,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医宗金鉴》谓:“凡少阴下利清谷,咳呕不渴,属寒饮也。今少阴病六七日,下利粘秽,咳而呕,渴烦不得眠,是少阴热饮为病也。饮热相抟,上攻则咳,中攻则呕,下攻则利,热耗津液,故渴,热扰于心,故烦不得眠。宜猪苓汤利水滋燥,饮热之证,皆可愈矣”。

本证治法:育阴清热利水

方剂:猪苓汤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煎服法: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参考剂量及用法如下: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9克。

水煎服,阿胶分二次烊化。

方解:本方以猪苓、茯苓、泽夕渗利小便;滑石清热通淋;阿胶甘咸,滋阴润燥,五药合用有渗利、清热、滋阴之效。具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的特点,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诸证自解。

本方清热利水滋阴,为主治下焦蓄热之利尿专剂,适用于本已阴虚,邪热在里,水气不化所致小便不利、排尿涩痛、尿血、淋病或兼下利、咳呕、心烦失眠诸证。

附:猪苓汤方剂歌决

猪苓汤内有茯苓,

泽夕阿胶滑石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

滋阴利水症自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