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边缘型人格的一生《转载》
一个朋友和我们讲了她闹心的男友,她的男朋友是个情绪反复无常的人,对她忽冷忽热,而且特容易无缘无故发火。他们的异地恋经历了无数个吵架分手和好的循环。
她对我说:“我真的受够他了,这次一定要分手。” 可是男友一个电话砸来,崩溃地对她说:“我把腿摔断了,现在我只有一个人,真的很害怕,我真的很需要你。”
她不忍心,飞到美国,出了机场,男友健全的双腿往地上一跪:“求求你别离开我。”
每每我这个朋友跟我抱怨她男友的时候,我脑中浮现的几个字愈加清晰:「边缘型人格」。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
人格(personality)是一种广泛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格」。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既然是本性,那便是一种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
但是,边缘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也被称为「情绪不稳定人格」,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稳!定!(嗯…就「不稳定」这一点特征来说,它还是很稳定的。)
边缘型人格有什么特点?
1.什么都不稳定
情感上
边缘型人格的人,情绪在一天中(甚至一个小时中)可能会有多次的剧烈起伏。与双相情感障碍不同的是:抑郁和躁狂更替周期较长,而边缘型人格的人,情绪转变的太快,就像龙卷风。几分钟内跌宕起伏,异常刺激。
人际关系模式
在人际互动以及亲密关系中,边缘型人格的人往往无法,或很困难与他人形成稳定且持续的关系。Ta可能对你忽冷忽热,前一秒还跟你恩爱有加,后一秒冷淡的不行。
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
边缘型人格的自尊水平和对自我的认知,完全取决于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且经常会陷入理想化(idealization)和自我贬低(devaluation)的极端。
与伴侣在一起时,对自我的评价很正常,甚至过于正性:“世界安好,我是最幸福的人。”一旦与亲密的人分离,就会陷入极度的自我厌恶,身也空了,心也凉了,自尊碎的连渣都不剩了,简直一无是处,觉得自己根本没有什么留在这世上的必要。
2. 极度害怕被抛弃
上述各种不稳定的根源,是边缘型人格的人对于被抛弃的强烈恐惧。被他人抛弃,对于边缘性人格的人来说,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也是最无法接受的。他们可能会努力逃避真实或者想象中的被抛弃,「你只要不离开我,要我怎么做都行」是典型的边缘型人格特征。
3. 冲动易怒(我……控几不住我寄几!)
爆发的愤怒
边缘型人格的人就像活火山一样,可能完全没有预兆地爆发出情绪,而且情绪爆发的后果很严重。当他们因为被抛弃而感到生气、委屈、惊恐和愤怒时,他们会被这些压迫性情绪所淹没,从而失去自我控制。有些时候这些情绪完全是不合时宜的,也许一个微小的批评就可能招来愤怒的爆发。
冲动行为
「冲动是魔鬼」用于形容边缘型人格的人完全不是一句比喻。冲动行为往往发生在被抛弃后:疯狂购物刷爆卡,暴饮暴食都是轻者,严重者可能会有伤害自己的行为,故意参与危险的事情中去:例如飙车、药物滥用。如果再严重点,Ta可能会用自残或者自杀来威胁对方不要离开。
但神奇的是,边缘型人格那种独特的、极端的「人格美感」甚至会吸引很多人接近他们。他们随时散发着一股迷人却有点危险的气息,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很有魅力的。在「正常」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比常人更加阳光有活力、善良亲切。电影中很多富有魅力的角色都带有边缘型人格的特质(参考自杀小队中的The Joker & Harley Quinn)。
同时,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边缘型」特质,这些特质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边缘型特征水平上偏高,例如「有冲劲」、在社交中可以快速吸引他人并建立关系的能力,也许会在生活中帮助到我们。并且,存在一些类似「敢爱敢恨」和「放纵不羁」的边缘型特质可能会令一个人显得更可爱,更真实。毕竟,「真性情」是最吸引人的。
拥有一些边缘型特质可能是单纯的「性格古怪」,但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却是另一回事。
以下是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手册DSM-5对于BPD的诊断标准:
疯狂地努力逃避真实或者想象中的被抛弃;
不适当的强烈的愤怒,对愤怒难以控制;
情感不稳定,明显反应过度的情感;
强烈的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
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
潜在的自我伤害行为或冲动行为;
一再的自杀行为、威胁以及自残行为;
害怕孤单、慢性空虚感;
短暂的妄想意念或严重解离症状;
也许看完以上特征你会想到:“啊,我有一朋友就是这样的!”或是默默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但仅凭几个特征就诊断一个人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极端的行为和压迫性情绪往往严重到已经开始影响社会功能,让他们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而且,精神健康状态是一个连续的谱系,并非单纯只有「患病」或「健康」的两极状态。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些与诊断标准相似的特征,但千万不要中了「医学生综合征」的招,看完一篇科普类文章就得一种病。
所以,不要轻易地对号入座,不要觉得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可能有上述的特质的十分之一,就拍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标签上去。
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
虽然基因与脑区异常都是边缘型人格形成的原因,但他们并非生来如此。早年经历,尤其是创伤性事件,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1. 幼年的创伤经验
被父母家暴、被家属或陌生人性侵都是典型的逆境经历(adverse experience),是很多精神疾病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在幼年的性虐待经历与之后发展成边缘型人格的可能性有很强的正相关。
2. 不安全依恋
多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经历过与家人或主要照顾者的分离。在本应该与父母建立依恋的阶段,他们体验到的是孤独和被忽视,这让他们对于「被抛弃」产生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因此在成年之后,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为了避免再次经历孤独和被抛弃。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小时候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成年后交往的几任男友,包括街头混混、有妇之夫等等,都像父亲一样,不能给她真正的爱。男友们虐待她,背叛她,抛弃她,让她失落失望。她总是寄希望于下一段亲密关系能为她带来安全感,却一次又一次地验证着童年来自父亲的拒绝和远离。
如果我自己/我关心的人可能是边缘型人格,我应该怎么办?
正因为边缘型人格是一种「人格」,它并不需要被「彻底根除」。但是,边缘型人格所带来的影响是可以被缓解的。
如果边缘型特质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那么就需要求助于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目前,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被证明对治疗BPD有显著效果。它的研发者,心理学家Marsha Linehan这样形容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就像一个身上90%的面积被重度烧伤的人,他们的情绪没有皮肤保护,轻轻的一个触碰就会引发极大的痛苦。”
辩证行为疗法的目的就是为那些情绪被烧伤的人们重建「皮肤」,让他们学会疏导自己的情绪,不被如海啸般情感所淹没而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
对于那些不得不与边缘型人格接触的人来说,他们让人很头疼,也很令人心疼。
在《不再如履薄冰:如果关心的人有边缘型人格障碍,你要如何掌握自己的生活》一书中,作者Randi Kreger提供了一些实际的建议。
1. 拿回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 Take your life back
保护好自己的边界,是帮助他们的前提。对于亲密关系的过度卷入(over-involved)会使双方都陷入僵局。在生活中,包括咨询关系中,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总会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挑战并试图突破你的边界,因为他们习惯于和别人黏在一起,并且是操控人的一把好手。
例如, “我现在就要见你,不然我就绝食了。” 面对他们的威胁或诱惑,坚持自己的边界是很重要的。你可以通过温和的方式向他们传递:虽然我不能答应你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我抛弃了你。
2. 停止相互责怪 Beyond blame system
边缘型人格会有强烈的对于性格的自责(characterological self-blame),与一般的自责不同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责备不是「我这件事做错了」,而是「我就是个错误」(生而为人,对不起)。他们的性格自责已经是很难纠正的信念,所以请不要责怪他们,他们自己比任何人都希望更快变好。
3. 提供稳定感 Provide with stability
在边缘型人格的人内心,其实是很渴求一段稳定的关系的。幼年的创伤经历使他们没能够形成稳定的人际互动图式,因此在成年后,虽然很渴望稳定感,却并不知道要怎样去做。一个愿意陪伴、能够和他一起去探索和面对他的“不稳定”、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讲道理的)“测探”、懂得保护自己的边界(会对他说不),同时又并不抛弃离开他的人,对于他们非常重要。
其实这也是一种性格缺陷。
边缘型人格的人就像摇摆在情绪的风浪中,恐惧着、不安着。
如果认为Ta是你关心的人,那么也不要试图去「拯救」Ta,你要做的,只是给予温和和坚定的支持、鼓励他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样就足够了。
好朋友为什么总要离你而去?
1、
昨天,一个我很佩服的偶像作者写了篇文章,文章大意是让人深信自己是有错的,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
他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姑娘跟他倾诉自己的手机丢失了,他诚恳地告诫了这个姑娘。但后来这个姑娘的手机又丢了,于是他给了这个姑娘许多防止手机被偷的建议,建议非常好,但姑娘找了许多借口拒绝采纳建议。
偶像这时说:如果我是你,会觉得丢手机不是完完全全的坏事,它有助于你发现自己的习惯。如果不去认真对待的话,未来会丢掉比手机更加重要的东西。
这句话说的很到位,很有长者风范,但姑娘却生气了。姑娘说他没人性,别人遭受了损失,不去安慰,倒去谴责。
第二天姑娘发了朋友圈,内容如下。
“我不懂有人会不明白这样的道理,世上会有白白的灾祸。世上有太多事,与受害者毫无关系。……如果我们在发生无辜之人被侮辱被损害的事后,第一反应不是谴责与惩罚作恶者,安慰与支持受害者的话,我们的世界就会变成女性长袍裹身从不出门、受害者被欺辱后不敢报警、作恶的人得到宽容的空间的世界。我想不到有什么比此更加糟糕。在我看来,明白无辜的人会毫无原因白白的受侵害,是每个人必备的常识。”
后面的事就理所当然了,偶像失去了一个好友,他很难过,写了一篇文告诫我们要随时认识自己的错误。
毫无疑问,偶像在佛学和哲学上是深有造诣的,但他不能拿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凡人。我们都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既不优雅也不丑陋,弱小地在这个世界强大着。
偶像也许不明白,这个姑娘不是来找他寻求帮助,而是来找他寻求情感支持的。用心理学的话说,姑娘是来进行一次自我袒露,并用这种方式宣泄内心长期积压已久的委屈,并不期望从他的口中获得建议。
2
情感敏锐地人,可以姑娘的朋友圈中可以看出。手机被偷并不是她最关心的事,她最关心的事情是“为什么无辜者总是要被迫害”。
显然,偶像此时告诉她的一些防偷知识,无疑是站在了姑娘的对立面。她不仅不会听取偶像建议,还会把偶像划进敌人范畴,继而绝交。
我们永远都不要高估人性,因为人性的本质就是存在本身。无论现实主义者如何否认,人性对情感的渴求是高过对物质或者智慧的渴求的。人只要吃饱了,就需要一份情感归属。
这个姑娘找到了偶像,希望分享自己的不幸经历来同偶像建立起链接,而偶像却斩断了链接。
如果是我,我会说:“姑娘你受苦了,那些整天偷别人手机的人真的很过分(共情)。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我支持你。如果我们两可以学一点防偷知识去普及一下,并鼓励受害者报警的话,小偷作恶就不会那么高收益零风险了。这方面你有些什么样的建议?”
至于防偷该做些什么,就让姑娘自己说吧,她每说一点你都努力表扬,最后你自己再补充点。所有答案都由别人自己嘴里说出,而不是你强制灌输,这样引导式的交友方式不失为智者所为。
无论偶像笔力多么深厚,思想多么睿智,这个姑娘应该是不会看偶像的文章了吧。好朋友为什么非要离你而去?因为你本身就没有接受她的拥抱啊!
和人聊天,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还有两个人也在私下交流,甚至他们的交流要比内容上的交流要重要的多。这两个人就是:她心中的你、你心中的她。
3、
我们总喜欢说: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觉得自己一片好心对别人,为什么总把我们的话当耳边风。
其实对于很多人而言,吃亏并不要紧。他好不容易解除心房,丢下面子向一个他喜欢的人倾诉,而你却否认了他的感受,这比他丢十个手机还要让他痛心。
这个社会是个强迫人戴着面具的,任何形式的自我袒露都有风险。我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我们信任的、强大的人去袒露,但我们也害怕自己的袒露会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受损。
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倾诉自己的不幸经历时,不会急着先给与对方指导或者做价值判断,他们需要使用一点技巧来保持来访者的自尊。
例如,一个女生曾经在我心理咨询室里讲述了她的经历。
她是一个很漂亮的女生,追求他的男生很多。有一个同班的男生很痴情,多次表白被拒后喝了农药,之后被送去医院抢救,情况不明。于是她不断受到来自男生家里人的威胁和骚扰。
“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他姐姐现在就在学校门口扬言要打我,无论我怎么和他家里人解释都不听。要是他死了,我难道必须以死偿命?”
那么我此刻首先说的不是批评她处理事情不当,也不是教她该如何应对危机,甚至也不是安慰她,而且应该先消除她担心自己形象受损的忧虑。
“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孩,但同情心并不等于爱情。你拒绝这个男生并没有什么错误,而家里人此刻遇到这种情况难免有些不理智。幸好你是理智的,你选择向我和学校求助,而不是去火上浇油。所以不用担心,这件事我们会同你共同面对。”
当然,上面那段话是基于一个老师或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如果我是这个女生的密友,甚至是这个女生的男友,那我的回答必须情感卷入更高。
“这样的家长简直是无理取闹,你拒绝一个你不喜欢的人是你的权利,有这么玻璃心吗?不好好关心自己在医院的孩子,还跑来找你闹,这样的家长脑子多半进水了!”
请记住,你一切所有对她的影响必须在情感链接巩固的情况下。即便你真的想帮助她,也必须让她定义“你是和她一伙的”。
现在你知道很多男生为什么容易把女朋友弄丢,因为他们喜欢说:“你要这么说,我也没办法!”
要给与别人理智,因为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但不要总劝别人理智,因为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
4、
有朋友说,成长是把痛苦调成静音模式,其实这不完全正确。已经有足够证据表明,懂得表达情绪的人和憋在心里的人相比,生理心理都要健康得多。
情圣曾经告诉我,当一个女生开始对你调皮吐舌,开始你所说的“作死”时,她已经对你动了心。
这句话从心理学中解释那就是:当交往的双方都能很好地接受对方的自我袒露时,说明他们亲密关系已经提升了一个档次。
遗憾地是,这个时代的青年既不会袒露自己,更不懂得接受别人的袒露。他们喜欢拒人于千里之外,还安慰自己忠言逆耳。
有见习老师曾经问我,她的课上的怎么样?
其实她的课又无聊,又乏味。我确实可以回答她“还好啦!”,但不要低估人判断你情绪的能力,尤其女生。如果我的情绪与我的表达不符,可能后果更严重。
我也不能立即教育她,她上课应该有哪里地方需要改进。我如果说了,她不一定会听,还可能翻脸。
大家一定觉得为难,其实这一点也不为难。先把事实丢一边,我们对她的情感做出回应。
“对于你的课,我们确实有很多地方需要讨论,下一次上课时邀请我。但愿你不要嫌弃我啰嗦!”
如果她坚定不移需要你的意见,你只要反问她:“你觉得呢?”,然后在她回答的基础上提点一番就行。
欢乐颂里说:好朋友如温泉,浑身僵硬地躺进去.每一根神经,都会慢慢带着幸福苏醒。真正的好朋友不是帮助你成长,而是让你更好地自己帮助自己成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