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朋友圈读书理事会点赞汇总

苏轼的朋友圈 || 黄四娘

2023-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南风无影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的主角,是黄四娘?非也!

苏轼在惠州,和朋友野外散步,望见有一人家,篱间杂花盛开,他便叩门求观。出来的主人林姓老媪,白发青裙,独居已经三十年了。苏轼便用他的诗笔来作画道:

缥蒂缃枝出绛房,绿阴青子送春忙。

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烧空红佛桑。

落日孤烟知客恨,短篱破屋为谁香。

主人白发青裙袂,子美诗中黄四娘。

苏轼诗中有画,五颜六色的画,绿树丛中结着青色的果子,紫色的含笑花,如火如荼的红棉杂生在篱落间,落日红霞里有缕袅袅青色的炊烟,短篱破屋衬出高洁的白发青裙。最妙的尾句,出自杜诗“黄四娘家花满蹊”。

子美诗中的黄四娘是何等人也,竟然让诗圣和坡仙都如此青睐,她若不是风华绝代,至少也是风韵犹存的丽人吧。

杜甫在成都草堂落成后,一日,他独步浣花溪畔,写下《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虽隔千年,我们也不难猜测,他的邻居黄四娘是个既勤快,又爱干净的人,把自己家收拾得非常漂亮,绽放的鲜花铺满了小路,花儿多得将枝条都压得弯了下来。蝶恋花,花间舞,黄莺欢啼,美。

很快,杜甫又写了首千古名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是借诗和朋友们打招呼:有空常来串个门呗。

关于黄四娘和她的花满蹊,我想大抵和李子柒的山间小屋差不多,都是川妹子嘛。昨日看到她发的视频《柴米油盐酱醋茶,少了盐可不行》,青石板,竹篱笆,门前院后果树环绕,鲜花满地,田园牧歌…川妹子爱美,美景和美食,美景不消多说,虽然镜头有很多是摆拍,但比较自然,没有违和感。至于美食吧,就不得不说水煮牛肉了,李子柒用了三集来展示制盐过程,什么盐?自贡的川盐。

自贡的花灯我是看过的,每年深圳锦绣中华都有展览,但自贡的川盐我却不了解。后来看到《绍兴十二年》中一段,才得知真相,及这道菜的由来:

“其实水煮牛肉和川盐都源于自贡,当然是先有川盐后有水煮牛肉,其演进过程相当于一则卸磨杀驴的寓言。盐卤在很深的地下岩层里,那种牛拉的提卤机械我们在初中历史课本上都曾见过,插图来自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是一种劳动强度极大的苦役,一头壮牛服役一年半左右就要被淘汰。那些被榨干了精力的役牛别无用场,只能剥皮吃肉。抠门的盐业老板常用淘汰的役牛给盐工抵付工资,盐工们于是就地取盐,加辣子、花椒,在开水中烫牛肉片,这就是最初的水煮牛肉。大约到了北宋的中后期,自贡已是著名的井盐产地,而随着盐工迁徙,这种烹调简易而又鲜活滑嫩、麻辣爽爽的水煮牛肉就在川地流传开来,渐至雅俗共赏,既是平民的佳馔,也上得了达官贵人的盛宴。就单个菜肴而言,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菜像水煮牛肉这样历史悠久而又守身如玉,它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原生态而不为时尚所动,在从北宋至今的将近一千年里,它一直是川菜中的招牌菜,其烹调技法和原料却没有任何变化:牛肉片加辣子面加花椒。当然,你千万不要忽略了川盐,缺了川盐——不是盐,而是川盐——再鲜嫩的牛肉,再纯正的花椒和辣子也是枉然。因为有了川盐,别的作料的味道才能调得出来。如果拿人来比方,那么其他的材料都是骨肉皮囊,只有那一小撮采自岩层深处的井盐是魂魄一样的东西,最不可缺却的。如果拿中药来比方,那么川盐就是其中的药引子,少了它,一剂药整个地就平庸了——至少患者的感觉是这样的。”

南宋初年,蜀帅吴璘应诏来朝,高宗赵构就是用水煮牛肉和川盐接待的,吴璘是吴玠的弟弟,川陕封疆大吏,真正的中兴四将之一。官家真是细心,连川盐这样的细节都想到了。但他这一细心,下面的人就苦了。因为当时临安都是用海盐,自贡的川盐也不好找,最后,都亭驿的官员通过层层托请,找到了大内总管张去为,从张去为那里,他们不仅知道了后宫的库房里有四川历年进贡的井盐,而且居然拿到了几块用锦匣包装以蜀绢衬底的盐巴。至于这中间的花费,那就不去算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几块盐巴的价格要远比色泽差不多的银子贵得多。

客官也许觉得太矫情,不就是盐吗,井盐海盐味道差不多嘛。可四川人不这么想,他们觉得盐就是魂,水煮牛肉离不开川盐,所有的川菜都离不开川盐。

扯远了,说回川人苏轼和半个川人杜甫吧,苏轼对这位诗圣肯定是有敬仰之情的,除了前面那首黄四娘诗,还有一首别黄州时,赠给歌姬李琪的诗: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赠李琪?

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题诗。

杜甫有诗一千五,苏轼竟知道没有一首写过海棠,我只想说:苏大文豪你真牛。

杜苏二人,相似之处还不少,比如少年洒脱不羁,中年饥贫困顿,晚年颠沛流离。他俩还有个最大的共同点,都爱交友。

杜甫给人的印象是苦的,可能是因为三吏三别和登高一诗,细看下来不然,这人的经历很有意思,杜甫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十年游历,尽在一首望岳里,这点和太史公有点像,却错过科考的黄金时间。中年,求仕不成,蹉跎近老,后遇安史之乱,辗转投奔灵武称帝的肃宗,这并非杜甫政治情商高,而是一腔家国情怀,寄托于新的君主,好不容易混个正八品左拾遗,品阶虽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将来可直通宰辅之捷径,却因为为好友房倌仗义执言而被免官。晚年,因好友严武的升迁和推荐,混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干了不到一年又回到布衣,不可否认,杜甫着实不适合做官啊。

杜甫的祖上出过猛人狠人的,西晋杜预,那是入过文庙和武庙的,祖父是杜审言,他母亲和王维母亲一样,清河崔氏,在唐朝众诗人里,杜家算是名门望族,当时有几大家族:崔卢王李韦杜裴,杜甫是京兆杜氏,但为何最后穷困潦倒,茅屋为秋风所破呢?时也命也。

从杜预往下十二代,不是刺史也是太守,到他父亲杜闲的时候,只是个县令,不过好歹是官。杜甫一生大部分时间里,没有主动找这些人脉,那他喜欢和谁混一起呢?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浩然,严武…杜甫朋友圈到底有多广?你看杜甫是如何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盖起草堂的?

杜甫向好友萧实,要来一百根桃树秧苗,向韦续求来绵竹县的绵竹,向韦班取来大邑县的瓷碗…两三个月时间,杜甫靠着朋友帮扶,硬生生不掏钱就盖好了草堂。

五十年后,才女薛涛也在浣花溪畔,筑了一座吟诗楼,写下了:古井冷斜阳,问几枇杷树…要平分工部草堂。

杜甫的人脉,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三百多年后,黄州的苏子瞻也是在好友帮助下,在东坡上盖了一间“雪堂”,后又在进士同年临川蔡承禧的帮助下,造了三间新屋,命名“南堂”。

苏轼和杜甫,交友杂泛,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在困难的时候,总有朋友出来帮忙,其实这两人还有一个连接,就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和苏轼祖上苏味道,并称初唐文章四友。

黄山谷说有人问苏,杜工部似何人?苏说似司马迁。因为诗人中,无人可比杜,如史中无人可比司马。

同时天涯沦落人,苏轼几起几落,初贬黄州时写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五十六岁又出知颍州,题《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明年兼与士龙去,万顷沧波没两鸥,是否联想到了杜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