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联盟《我怎样教语文》寒假读书打卡第六天
今日阅读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之《“五重”教学》(62~79页)
重点摘录整理:
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一、重情趣
语文教学观念的变化:60年代重视传授知识,70年代重视培养能力,现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
“情”
一是对学生有情。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
1.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的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
3.蹲下来看学生。理解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
课堂上,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
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
三是必要时要批评,但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四是做到对学生有情,还得有好的师德,有较好的个人修养。
“趣”
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首先要钻研好教材。教师要先读,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感情。
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意。“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
还有一点是幽默。幽默也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会使人的心胸宽阔。
情是互逆的,趣也是互逆的。老师爱学生,对学生有期待,必然赢得学生由衷的爱,学生也不会辜负老师的期待。
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说到底,是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的。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而人格靠影响。
“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先理性,多些情趣。”
二、重感悟
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悟什么?悟其语,悟其义,悟其情,悟其法。
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
教学中怎样做?
1.备课先备“读”
2.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保底工程)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
“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张若田)
三、重积累
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
1.语言的积累
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
第二,重视课外阅读。
第三,做读书笔记。
2.生活和感受的积累
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
“灵性”是什么?是丰富的语言,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积累和善于用脑子所产生的智慧。
四、重迁移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
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
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开展课外阅读,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对家长:动员。
读课外书要引导。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摘抄,做记号。
老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
写的迁移
小练笔:片段仿写;笔答问答题。
大量读写,读写结合,量要适度,要求要低。
五、重习惯
一是学习习惯,主要是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词查字典的习惯等。
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
运用语言的习惯怎样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而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
对部分学生来说,习惯的养成开始往往带有强制性。
习惯的养成不可忽视老师的影响。(身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