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潇雨·商业经典案例课

PayPal:硅谷中的“黄埔军校”

2018-05-27  本文已影响26人  田明明_Downey

英特尔是1968年成立的,而30年后的1998年,又有一家公司成立,它在硅谷的影响力达到了类似英特尔的地位,这家公司就是PayPal!

所属行业:互联网

 烧钱大战: 

烧钱竞争然后合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互联网打法,PayPal就是这么尘埃落定的。当年它和埃隆·马斯克创办的X.com为了竞争,各自给消费者的补贴都太猛了,最终两家以50:50的价格合并,成为了现在的PayPal。

 “PayPal黑帮”: 

很多参与PayPal早期创立的人后来都成立了有巨大影响力的公司。比如特斯拉、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LinkedIn(领英)创始人里德·霍夫曼,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Steve Chen),美国“大众点评”Yelp的创始人杰里米·斯托普尔曼等等。

 验证码: 

利用技术生成图片,图片上印有各种扭曲的字母,背景也很模糊,人可以识别但机器很难——这种现在常见的防止程序自动注册账号的方法,是当年PayPal发扬光大的。

 增长黑客: 

增长黑客的主要理念是利用一些非常规的、低成本的手段——有时候是技术层面的、有时候是运营层面的——来迅速地获取客户。简单说就是要出奇制胜,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这个理念现在已经越来越成熟,但最早是PayPal发扬光大的。

PayPal做过三个经典的小动作:一是给用户发邮件,内容是“你的PayPal账户里有1美金,只要登录就可以领取。”PayPal通过这个方法获取了第一批用户;二是引荐机制,一个用户推荐另一个用户来注册可以获得10美金;三是让机器人程序到eBay买东西,并要求用PayPal支付,给人造成PayPal已经非常流行了的假象。

 网络效应: 

PayPal创业初期,CEO彼得·蒂尔反复强调,PayPal是一家仰仗于网络效应的企业。网络效应的本质是:如果有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它随着每一个用户人数的增加,自己本身的价值也会提高,那么这个产品或者服务就叫有“网络效应”。

有三种情况会被我们误认为是网络效应,一种是口碑效应,比如肯德基,多一个人去吃饭不会让肯德基更好吃,但是他可以带更多人去吃,所以这是口碑效应,不是网络效应;第二种是病毒性,比如微信红包像病毒一样,迅速扩张;第三种是规模效应,越多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就越低,从而会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负担得起我们的东西,于是我们也就有了更多的客户,这叫规模效应。

 PayPal快速增长的三个理念: 

1)PayPal有一个反直觉的早期招聘的理念:创业早期招人的时候最好不要什么多样性,招的人越像越好。比如PayPal自己,最早的10个工程师全部都是UIUC(伊利诺伊大学厄香槟分校)毕业的,大家大学上的课几乎都一样;最早的5个非技术人员,都是彼得·蒂尔在斯坦福校友网络里的人。这种趋同化的背景,让大家沟通的成本非常低。

2)“极端聚焦”哲学。这是彼得·蒂尔作为PayPal的CEO时的一个管理哲学,要求PayPal的管理者和员工一次只能专注一件事。而且他做得很绝对——如果任何员工找他讨论核心任务以外的事情,蒂尔都会拒绝,直到那个员工完成核心任务为止。 

3)无论什么时候,格局和心胸都是最重要的。X.com和PayPal合并后,彼得·蒂尔与X.com的高管发生了冲突,因此辞职,由埃隆·马斯克接替CEO的职位。但后来,由于埃隆·马斯克想去掉PayPal这个品牌,统一用X.com来替代,被公司集体弹劾,埃隆·马斯克也离开了PayPal。此时,接替埃隆·马斯克的CEO职位的正是五个月前刚刚离开的彼得·蒂尔。交接过程中,两人之间没有任何争吵不快,马斯克后来还追加了对PayPal的个人投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