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之读书
前记:这篇文章的底子是自己为了完成征稿任务在2016年写的一篇读后感,读的书是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因为是征文,所以要一本正经的写,可是自己写着写着就有点心无旁骛的恣意横行了,后来一次一次把自己拉回正途,虽然读后感最后还获了个奖,但是它不是我想说的读书记。
所以下面把原文部分推倒,开始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小时候家里把上学说成读书或者念书,说法也是恰如其分的,那时农村还是贫穷,能读的书似乎都在学校里,其实也就是自己书包里那薄薄的两本。
小学的时候,学校里有几本藏书,大多都是辅导类的教材,自己和同学曾经撬窗去偷过,被小学老师追的到处跑,奇怪的是老师竟然没有追究这件事,估计还是碍于我父亲的面子吧。
后来学到孔乙己,经常会在心里解嘲:“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么”。在小时候的印象中,所有的人都会给我说:“好好读书,读书才能出人头地,读书才能远离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命……”。就根深蒂固的记住了,读书是自己的第一要事,当然也会是自己的第一好事。
自己识字多了以后,慢慢的读到校外的书,才明白读书不全是上学,当然,自己的读书不能和季老之万分之一相提并论,但是读书的乐趣确是相似的。小时候我也很宅,完全不像农村孩子,但是谁家有连环画,自己总是会宅到别人家去,那时候书是不能借的,只能趴在那里一口气看完。
后来识字多了以后,就开始看爸爸订的书报,父亲是老高中生,因为家境原因没能考学,喜欢读书,所以我还小的时候家里就订有书报。
记得那时报纸连载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结果五年级的时候被推荐参加征文比赛,看图作文,图是一个鹤发童颜的练剑老人在公园晨练,我就把梁先生的大侠招数给套上去了,硬是把太极剑写成了武当剑法。
后来也看过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张炜的《古船》,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家里订的书比如《当代》、《花城》、《收获》、《钟山》、《译林》、《人民文学》都似懂非懂的读,只是读过之后,很快就没有了印象。
倒是初中时候试着读红楼,虽然没读懂,还把“秦鲸卿得趣馒头庵”记成“贾宝玉得趣馒头庵”,很多年都以为宝玉初试云雨是在馒头庵呢。读三言二拍,还是读不懂,不过现在还记着卖油郎和蒋兴哥的故事。那时候这些书籍,也是极难买到的,隐约记得三言二拍还是父亲托人从西安买了寄回来的。
所以那时候大多的读书给养,还是来自学校的教科书,后来的读金庸,读古龙,读琼瑶,都是随了大流,没有留下多少深刻的记忆,自己反倒是去找了不少古诗古文来看,也崇拜了许久的鲁迅先生,西施效颦般的写了近十本的古诗词和杂文。
如果有和我一样读歪了书的人,就会发现上文中有些晦涩,尤其是说红楼和三言二拍,其实现在想来,那也就是我的性启蒙书,而且之后很长时间我喜爱读书的一部分动力也是来自这里。
都是大人了,实话还是要说的。初中时候我和作家棉棉一样偷着读过手抄本《少女之心》和《曼娜回忆录》还有一本叫《台湾黑猫旅社》,不过一样的一点内容也记不清,只是记住了自己做错事一样的心理反应和自然的生理反应,或许自己读书的速度也是那时候被激发出来的吧。
高中的时候,学业渐渐更紧起来,千军万马要过独木桥。但就是在高中,当汪国真和席慕蓉兴起的时候,我却更喜欢北岛、顾城、骆一禾、海子的诗,好在那时农村买不到什么现代诗集,也没有多余的钱来买闲书看,就只能用一本古汉语字典,把高中课本所有的古文标注了来看,也算是没有荒废了学业。
记得自己曾经偷钱邮寄过《诗歌报》的合订本,记得要二十多元,当时算是巨款,就把老妈放在抽屉的钱抽了三张出来,具体办法是把旁边的抽屉拿下,用自己颤抖的小手从一侧上面的缝隙伸进去……现在想来,其实读书也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很容易掉进色界或是贼界,或者不小心成为采花贼。
到了大学,有了校图书馆,我在很短的时间里把馆藏的自己喜欢的书借读完,可惜没有季老的读书方法和专攻方向,只是一味扎到书堆里去,凡是喜欢的无所不看,看完了校图书馆的,去了南京市图书馆,贾平凹、莫言、王朔、苏童、余华、格非、王安忆,后来是张贤亮、路遥、余秋雨等,其他历史的、传记的、三教九流的也看了不少。对苏童的《米》、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铁凝的《大浴女》等都有深刻的印象。读泰戈尔的《飞鸟集》也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背海子的面朝大海也背顾城的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眼睛,看了顾城的《英儿》几天睡不着觉,为三毛的撒哈拉扼腕叹息。当然,也从地摊上买过盗版的《废都》和《白鹿原》,为那些方框头疼不已。
写到这里,想起大学老班的看书趣事,老班和我一样看到校图书馆就如饥似渴起来,但是他的看书是有选择有顺序的,他是按照字母顺序读的,究竟不知道他毕业时候读到哪个字母。
在南京图书馆读书的过程中,还有幸遇到了莫言、池莉、苏童和余华的签售,狠狠心买了几本书,只是毕业的时候把签售的书都送了同学和朋友,因为我怎么也没想到那个白胖的作家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那时候红高粱刚火了没有几年。
这种看书习惯一直延续到工作之后,当时青岛图书馆还是手签借书,我的借书证经常要一年换好几本。青岛图书馆的管理员慢慢都认识我,因为我不只是借书多,交的借书滞纳金也不少,因为往往是书借了以后,就随着航船去了异地。
后来青岛图书馆借书证换成磁卡的,我刚好也开始掘爱情的坟墓,落入凡尘杂事,读书越来越少,再后来网络和手机开始渐渐兴起。
于是我许久没有了读书的动力,十年时间,看过的书屈指可数。倒是调到那个见证奇迹的港珠澳大桥的一年多时间里,看了不少电子书,也第一次接触了越编越长的网络小说,只是心情烦躁,看的多是历史传记,奇闻怪说。
有人说,读了一辈子书,没读懂人生,其实我倒觉得,不读书,可能就没有了人生可读。
好在吾家有女初长成,为了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自己也重新开始读书。要让孩子知道,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一本好书,能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能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终生受益。
有了读书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所有的书里的时光是你的,所有的读书的时光也是你的,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睿智,在读书中,得到人生升华。
这段时候看的书依旧很乱,看南师(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金刚经说什么》,看王小波的四金属(黄金、青铜、白银、黑铁),看冯唐的《不二》、《素女经》、看大冰的么么哒系列后来跟着女儿看盗墓,看狼图腾,看东野圭吾……,看的是乱且俗,而且我终于发现我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作家的原因,一是我读的外国名著太少,二是我懒。
读书的乐趣,在读书的过程中,读书的时候,心里是恬静的,所有的烦恼都会忘记,书陪着自己走过青葱岁月,陪着自己漂洋过海,在你最孤单最寂寞的时候,它静静躺在你身边,在你最失落最悲伤地时候,清风也许会哗哗翻开它的扉页。
当然,读书的乐趣,更在读过之后,该留给你的,自然会留下,该忘记的自然会带走,在你的成长中,默默的锲在你心里,永远陪伴着你。
感谢季老的书,让我回忆起自己的读书的时光,让我再一次明白读书是人间第一好事,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拥有的好时光越来越多,让自己将来的回忆越来越丰富和美好。
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送给天下所有读书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读书吧,你读过的书会浸到你的血脉中,会黑了你的头发,红了你的脸庞,粉嫩了你的肌肤,让你始终神采奕奕,风度翩翩。更重要的会让你得到广大妇女的喜爱,受到无数鲜肉的崇拜——
以最后此段献给季老的《清华园日志》。
读书记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