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门传统艺术,在超越前人的可能性极低的情况下,今人学习它的意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传统艺术都直接面对着“工”和“艺”。
所谓的“工”,就是技术以及技法。也就是题主所说的超越前人可能性很低的部分。因为这些是句子当中的字和词。他们是经由一代代的艺术家迭代、筛选和传承保留下来的,所以具有自身特殊的标志和特性。但是,字和词究竟是片段或者说部分,要组成句子还需要有需要输出的意识,逻辑排列,删减,而这一部分就是“艺”的部分了。
如佛像雕刻艺术本身就有其特有的相对固定的制式:
《西藏造像量度》— 身体比例所谓的“艺”,就是作品内容,传达的感情。因为人的因素,艺术家对于传统技艺的认识和理解会带有自身特有的时代特征。观者也是同样的。所以这就直接破了题主所说的超越的问题。因为对每个时代的切片来说,所有的艺术在这个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下一个时代切片当中,人们对同一个艺术的作品的看法可能就会产生很大的偏差。这是无法避免的。当然对于艺术家来说,他对同样技法以及传达方式的不同,作品在呈现的过程当中,就有其不同。而这样潜在的变化,是前人不可能做到的。
如不同时期的佛像造像特点也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印度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使得佛像带有印度犍陀罗的特点,但也已经开始汉化。而到北魏时期,佛像也受魏晋时期的审美特征以及鲜卑人的面部特征的影响,呈现出“秀骨清像”,杏仁眼,大耳下垂的特征。
而当代的佛像,在重视技法以及审美的基础上,还考虑到了家居装饰环境等等因素。而这样的思考在千百年前,或许根本无法想象。而这,就是时代赋予的。
具有犍陀罗风格佛像 北魏晚期佛坐像(秀骨清像,下垂式袈裟) 唐代佛像(面部饱满,体态丰腴) 当代佛像 蒋晟(北魏的衣纹,双手作施无畏印,面部较丰满,简约适合当代家居的木质底座)综上所述,学习传统艺术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1)你需要学习词汇,是为了能够输出句子,文章。所以技法和工艺的传承自身就有它的实用价值。
2)传统艺术特殊的历史性和稀缺性,也使得传承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价值。
3)能否超越?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在不同的时代切片之下,不存在超越,因为每个时代都具有其特有的时代特征。所以在每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话语,都会带有这个时代的特征,这本身就是无可替代的。
4)每一个人的天赋不同,敏感度不同,学习的效果不同,人个体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并不是学习就能习得,习得就能超越。任何行业也只有凤毛麟角的人能够在时代或者历史的浪潮中,被发现,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