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奶酪》
“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not afraid? ”
(如果你没有害怕,将会怎么做?)
“ When you move beyond your fear, you feel free. ”
(当你向前进,不再被恐惧所限,你会感觉到自由。)
——《谁动了我的奶酪》
“ 君子达于道之为达,穷于道之为穷。” —— 吕不韦《吕氏春秋. 慎人篇》
我们怎么看待《伊索寓言》?
我有个在中国的美丽女友,上周开始,参加了个一百天英语阅读训练营,第一本书,便是《伊索寓言》。
可巧,这也是我儿子最喜欢的书之一,没事就挑上一则,在厨房里追着扎花围裙的我,大声朗读,还为读者总结其中寓意: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诚实,更不要相信像狐狸那样的人! ” ,他斩钉截铁地,每每用感叹号结束他的训导。他八岁半。
我们怎么看待《哈利波特》?
是小孩子的魔法迷幻?
可巧,不仅我儿子看女儿看,我也喜欢。最爱的角色是阿布思.邓不利多, 魔法学校的校长。在我看来,他是完美领袖的化身,仁智勇兼有,忧惑惧皆无,近乎孔子儒家人生最高境界。
《西游记》呢? 小孩子跟随孙猴子上天入地七十二神通。大人读到唐僧低头皱眉默念紧箍咒,悟空打滚儿求饶 “师傅饶俺老孙可怜!” 的时候,不知有没有一丝熟悉的代入感,且很想给三藏一记老拳?
那水浒聊斋堂吉柯德爱丽丝漫游奇境呢?是不是小孩大人一起围炉夜话的话题?男女老少聊得出神,女儿手里一杯热茶,姑妈手里一杯热巧克力,爷爷手里一杯葡萄酒,六岁孙子手里一根肥肥的棒棒糖,壁炉火苗熊熊燃烧,劈啪作响。
《谁动了我的奶酪》就是这样一本老幼咸宜的书,虽然它不是上面说到的那些 “经典巨著”。它薄极了,我手头一本“精装硬皮大字体”版,不过九十六页。
然而我们一家四口,在一个周末,把它轮流读了一遍,每个人都得到了点什么。
也许人们跟我家一样,觉得大人或小毛头,自己或他人,孩子或父母,群众或领导,丈夫或妻子,小伙子或老头,都能从这薄薄的跟手机厚度差不多的小册子里琢磨出来点儿滋味,所以他们在亚马逊上买了,在生日派对公司派对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劳工节互相送来送去?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它已经卖了一千万本,还在持续下去?
能上榜“本周畅销榜”的书,常常到最后总共销量不过五六万本。而《奶酪》一书,在1998年出版,到了1999年11月,第一年之内,就销掉了50万本。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他的名著《Flow》(米哈里. 契克赞米哈里,《心流》)里说:“人类社会里,哲学书是一种有效的传递人类生存智慧的方法。”
其实大人小孩,都可能受益于一本好的哲学书。但小孩子不太喜欢抽象高深的理论干货。他们需要《伊索寓言》那样的,把道理用比方讲出来。
对大人来说,《奶酪》主题鲜明,并能切中成年人职场关心的话题。如何面对改变。如何克服心中的恐惧,并做出选择。
对小孩子来说,它通俗易懂,因为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故事里的角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人儿。
为了向孩子们推销 “人需要读一点儿哲学” ,我打过一个比方:“ 哈利波特在走迷宫的时候,如果手上有张迷宫的地图,会不会容易得多?当然,你还是得努力打败魔怪,拼命奔跑。但当别的同学在迷宫里东奔西突没有方向,而你手里的图......”
女儿接口:“ 而我手上的图,清楚地指向出口,会帮我更快突围,说不定还能帮上别人? ”
《谁动了我的奶酪》,就是一本也能跟小孩子分享的哲学书。
如果我们注意了的话,尤其是在少儿出版物上,常会看到有标识 “蓝思值”(Lexiler),标示英文原著的行文难度。蓝思分级是目前全美实行的一种阅读难度分级系统。如果想知道某本书的蓝思值,还可以上lexile.com 查。
但这是比较机械的分法。
比如我二年级的儿子看得进《哈利波特》,但看不进《卡耐基》。如果只按照蓝思值标准,词汇量句法结构等等,《哈》比《卡》要难出好多。
五年级的女儿看得进《卡耐基》,于是我试着推荐《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但她翻了两页,就放下了。
《奶酪》一书,不仅小孩子可以品到其中滋味,也适合想练习英文,直接读英文原著的大人。它的蓝思值很低,但是又有思想的高度。成人读来,语言简炼,并思想上有所斩获,也许便不会觉得乏味。
上个星期六,是家中另一半,老刘,向我推荐他刚看完的《谁动了我的奶酪》
这本书,畅销有十几年了吧?在书店里在图书馆里老是碰到。我一来对那么薄的小册子有点儿将信将疑;二来跟一本书大概也是要讲些缘分的吧?英谚有云:“ 聪明的中国人说 ‘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 ” (As a wise Chinese says: When the student is ready, a teacher will appear. )
我有点犹豫地拿起书,准备好一杯咖啡,打算慢慢研读一个下午。结果半杯咖啡还没有下肚,书已经是翻完最后一页了。
然后我对女儿说: “咦,这本小书不错哎。特别是好像很适合你们小朋友。”
女儿将信将疑,放下手上的《Percy Jackson》(波西.杰克逊),接了过去。母语是英文的她,二十分钟就翻完了。然后她说: “嘿,弟弟,这本书给你看看。挺好的。”
弟弟正在搭乐高积木,头也不抬:“等等好吗?我回头再读吧?”
我说:“这样吧,你老是给我朗读伊索寓言,今天妈妈给你读一读这本书,怎么样?”
儿子说:“谢谢妈妈!”
女儿说:“我也来听! ”
我说:“你不是刚读完吗?”
她说:“可是听别人高声把一本书朗读出来,是另外一种很大的乐趣啊。”
这本书,从头到尾诵读一遍,不过一个多小时。弟弟一边搭乐高,一边竖着耳朵。我念错发音的地方,他还给我纠正一下。女儿在沙发里,一边笑眯眯地听,一边手针缝一只紫色枕头套的荷叶边。
第二天我们去攀岩的时候,站在两层楼高的岩下,儿子有点发怵。我听见他在用书里的句子来给自己打气: “老鼠哈哈说,当你努力向前,不再害怕,你就自由了。”
我拍拍他的肩膀:“小伙子,你这是学以致用啊。”
他说:“妈妈,书里不是还说了嘛:不在于故事本身有多好,而是我们读完了故事,能不能从此改变自己,有所不同。”
说完,他一跺脚,爬上去了。
有的书读了,在思想上提升,比如《四书五经》。赵普所言 “半部论语治天下” 虽是笑谈,也有他的一分道理。
有的书读了,在思维上飞跃纵横,比如大卫•约瑟夫•玻姆的《因果确定性量子力学》( < 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 > by David Joseph Bohm)。
有的书读了,在行为和人格上进步,比如心理学或自助书。比如《谁动了我的奶酪》。
这本书也许适合那些拒绝改变,和没有勇气改变的人。“及时发现变化,及时跳出所面临的问题,一切会从此变得不同。”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改变,都心存抗拒或害怕。是的,改变从来都不容易。但人走不了回头路,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总在重复从前一直在做的事——不管我们多想竭尽全力,保留过去,外部世界的大河都永远在不停地哗哗冲刷向前。
如果不想每次都被逼着处理危机,手忙脚乱;如果想更能主动出击,把握契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重塑自身—— 虽然对一个成人来说,这样做,可能失去的不仅仅是枷锁;然而没有一次次的蜕羽燃烧,凤凰如何涅槃。
也许,每一个人的本性和天赋,不会随时间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从决定改变自己的那一刻开始,慢慢学到的知识,练习出来的技能,能做到的事情,却可能大幅度改进。
每一个人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付出过的努力,点点滴滴的技能和进步,等时间长了,怎样一开始的细枝末节,都会被模糊和忽略,沉淀下来的,就成了我们的 “修养与才华”。
可能有的人问,这样简单的哲学小书,是不是鸡汤?
就像我八岁半的儿子感受到的那样:哲学书,自助书,是帮助我们内察式的思考,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最后,书读完了要用,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究竟如何做出选择。
像这书里说的:“ It wasn’t the story, but what we did differently based on what we took from it.” (不在于故事,在于我们读完,根据它,采取了什么行动。)
鸡汤的定义,大抵是读者从中仅仅想寻找“求同”。
只想“求同”的读者,每天躺在奶酪上,这个也说得合吾意,那个也说得合吾心,奶酪一天天少下去却一无所察。
每个简单的小故事,都有一个主题,我们只需要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以及基于这个道理的,一个我们能理解的案例;以及好好想想如何能运用于工作生活中。——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故事本身没有价值。
知道一个道理,懂得这个道理,再去身体力行这个道理,是三件完全不同的事。
读完了故事,如果能做到孙子兵法所说的 “谋定而后动”,哲学便不会沦为鸡汤。王阳明一直说 “知行合一” , 所谓的人生哲理,终究要在真实的人生中践行。
也许有人又要问了,怎么还不讲讲《奶酪》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可能你们已经听过这样一则小幽默:
汤姆去看电影,讲一个谋杀案的。他迟到了,电影已经开始二十分钟了。领座员把他领进黑漆漆的影院,用手电筒照着,帮他找到座位。汤姆坐下来,却未付小费,就挥手让领座员离开。领座员没有得到小费,于是弯下腰,在汤姆耳边说:“ 看到屏幕上那个角落里默默干活儿的园丁了吗? ——他就是凶手。”
我思来想去,一本书本来就只有九十六页,我这回最好还是不做这位领座员吧,何如?
如果你半盏茶的功夫读完这本小册子,并采取行动,也许过几个星期,你觉得自己有一点点,一点点变化,说不定就是这书的力量。
附上一首小诗, 是儿子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虽是八岁小儿习作,我们从中轻轻一瞥,隐约可以看见儿童也跟我们大人一样,也是读了些哲学,心智有所开启。本是朴素混沌寂静的天地之初,自此射进了悄悄的一线光。
《CHEESE》
Creamy and delicious,
Swiss and cheddar.
Two mice and two people,
Come back together.
In a labyrinth of corridors,
No one knows what lurks;
But there is always light—
For those who change.
In a labyrinth of darkness,
There is still hope—
In the hearts of the brave
who move on always.
作者 Spencer Joh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