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分享什么

2020-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瑜味

在文字之光晓说故事群中,每晚由作者老师分享一本书、一段话、一首诗词附之评论、感悟心得等。

大家都很用心,分享者再一次体会文章带给自己的深刻感受,被分享的人要么接触一本新书、新诗及从分享者角度介绍的精髓要义,要么重新温习曾经阅读的书目,无论是谁,都体验到了分享学习的快乐,我对此深以为然。

每当看到分享文字的前半段,绝大部分书目觉得那样熟悉,可是当我试图回忆书的梗概甚至细节时,我才发现脑子空白得可怕,原来读过的书留给自己的只是个书名而已,无法接受的是有些连作者都要想好久。

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原因,为什么会这样?

一是自己半路遇上文学起步晚。大学才读了一个巴掌内的文学著作,《平凡的世界》《红楼梦》《活着》等,其中《活着》让自己开始审视生命的厚度与深度,内心触动特别大。

二是过去的绝大部分时间文学兴趣不足。稀稀拉拉松松垮垮地泛读了一些作品,仅仅读读而已,未做读书笔记或撰写读后感。

三是最近两年文学热爱度飙升但专业知识匮乏。读了一些名家名著,曾跟名校文学高才生半开玩笑说,我这个理工科应该修习第二学历,系统细致地学习一下文学知识。

他跟我讲“不修也没关系,大量广泛地读、最好是背诵经典片段”。于是我读了很多很多书,但我忽略了高材生讲的“最好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出现群内看见书名想不起内容的尴尬局面。是的,我量的积累没有换来质的飞跃,我没有精读、反复读并做读书笔记等。

多读书有一个收获是知道了个人偏好,被大时代中小人物多舛的命运深深吸引,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人来到世界就是体验人生的意义,每个人不可复制,每个人都有生命形态,活着就是一个过程。

我开始喜欢写故事,我想客观冷静地抒写出一个个生命形态的多种展现形式下的小故事。只要有一个点就可以发散出一些细节,形成一篇文章,然而每次文章写完发现自己功力太浅,描写的和想表达的差距甚远。我不会灰心,我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小说离不开大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经历、见识及思想轨迹。喜欢白先勇和迟子建的作品,但是看到他们对自己的初期作品也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白先勇先生曾说早期作品渗透的个人情感太明显,我带着这种说法读下来没有发现蛛丝马迹;迟子建老师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跋中讲,非常流畅地创作三个月后两次修改,很感谢编辑的建议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删除了个人自述中冗长部分,改变了“玛依莲”的结局等。我特别好奇他们心中的客观情感和初稿是个什么样?需要学习吸收的太多太多。

言归正传,回到群内分享书目的话题,我能分享什么呢?闭上眼睛,浮现出很多书目名称,也有一些连影子都看不到了。深深触动我的《人生的枷锁》《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局外人》等等。

《局外人》刷新了我的文学人物认知,打破了我文学范围局限。他塑造莫尔索惊世骇俗、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形象,表现出了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索尔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不屑于与荒谬世界轻易融合的果敢抵抗。加缪是反法西斯的积极分子,我个人主观认为这是他内心世界真实的声音,只是通过“默尔索”夸张且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而已。

这让想到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内心与外在表现不一致,“两面人”比比皆是,大家在迫切盼望获得他人真心的同时,极力保护着自己的内心不被触碰,多么无奈地矛盾体。这样看来“默尔索”足够真实,是我喜欢他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