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河伯又接着问:
“对于事物的外表,或是事物的内情,怎么能搞得清什么是高贵,什么又是低贱?什么是宏大,什么又是细小呢?”
北海若说:
“从自然之道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并没有贵贱之分;从万物角度来看,肯定是以自己为贵,以其他为贱;从世俗之人来说,贵贱并不能用来描述他自身。
用相对的观点来看,如果你认为一件事物非常重要,那他一定很重要,那其他的万物也都有他重要的理由;如果你鄙视一件事情,认为这事非常小,那事一定很小,那么,所有的其他事也都有他小的理由。
所以,就像是可以把我们生活的这片天地,看做是一粒稻谷;也可以把针尖看做是一座丘陵,可是观察的角度不同造成的啊!
从万物的功用来看,如果你觉得某个东西因为他有某个特性,很是厉害,那么其他万物都能够找到某个特性也一样很厉害;如果你认为某个东西因为没有某种功用很是无能,那么其他万物都能够找到某种没有的特性,来显示他的无能。
所以,就像是我们知道了东边的含义,是因为存在一个西边,他们是不能够独立而存在的概念,只有相对来看,万物的功用才能够被划分和确定。
如果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因为我们期待某件事情的走向是什么样,那么他总会变成什么样,那万事都可能因为人们的趋之若鹜而理所当然的自然而然;但如果人们否定一件事情的走向,而事情往往总是事与愿违,那么这世上又有几件事是真的顺其自然的呢。
所以,你看唐尧或是夏桀他们都觉得自己是顺应自然,可他们的行为确实南辕北辙,互不认可。这是因为他们的顺应,都只是顺着自己内心的操守而已。
以前尧舜让位,而成为了后世帝王,而燕王哙学着让位,差点导致灭国;商汤,周武王武力出来讨伐,也成就了一代帝王;而白公胜效法讨伐,却只当了几天皇帝。
这样看来,能够礼让天下的贤能,或是尧、桀之类的行径,这都是因时因地造成的啊。同样的行为不同的时间,可能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啊!
栋梁之材可以用来攻打城池,却少有用来烧锅煮饭,这是因为他的作用不同啊;良马能够一日千里,比起捉老鼠,他还不如一只野猫厉害,这是因为技能不同啊;猫头鹰晚上能够抓住跳蚤,看到好摸,但是,白天,那么大一座山,他瞪大了眼睛,愣是看不见,这是天性不同啊!
所以说,怎么能够看到一方面就盲目肯定,而不是不去想想是不是还有另一方面呢,怎么能够肯定治理的好处,而不去考虑他带来的问题呢?只会片面的思考,那是因为他没有看清天地之理,万物之情啊!
就像是,只知道跟天道学习,却看不到脚下的大地;只知道人心的黑暗,却看到背后的光明,如果只知道单方面的否定,这明显是不明智的啊!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还是在那里不停的鼓励或是辱骂,絮絮叨叨的说个不停,那么,他不是个愚蠢的笨蛋,就是个狡诈的骗子。
尧舜禹时期的让天下,每个情况都有所不同,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也不会一样。命运没到的时候,做太多都是徒劳,到头来还被扣个大逆不道,谋财篡位的罪名。当命运降临的时候,只要顺势而为,也会闻名天下,流芳千古。
河伯啊,说了那么多,你搞明白了什么是贵贱,什么又是小大了吗?还是说贵贱本无分,小大本一体。继续沉默吧,河伯,答案只在心中。”
……
两不相伤
蜻蜓点水 润物无声
拈花微笑 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