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百三十八|北京法源寺【2】
上回咱们说到这个跟本书这个和尚谈话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康有为,那么在这儿呢,我们首先要聊的第1个思想要点,就是这个康有为谈到他的老师,九江先生,也就是朱次琦朱先生烧毁自己著作的故事。
为什么要聊到这个人呢?是因为这个人对康有为的思想言行影响特别大,这个怎么说呢?
因为这个九江先生用自己一生的这个亲身实践,告诉了这个康有为,无论是科举,还是自己这个著书立作的传统学术,都比不上用实际行动去改造旧社会,所以,这大大的激发了康有为投身经世致用之学,以及透过皇帝去维新变法的这个决心。
第2个思想要点,就是书中对这个忠奸的这个思考,我在这里就简单谈一下忠,就是其实在古中国传统思想里面有绝对的忠和相对的忠区别,这个呢书中举了这个晏子的故事,晏子,在齐庄公被杀时候,不肯死难。
他的理由很光明,他说:‘君为社稷死,[我]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就是齐庄公既然是因为偷别人老婆而被本夫所杀,显然不是‘为社稷死’、‘为社稷亡’,对这种无道之君,国之大臣,是不会为他死难的,但他的‘私昵’,却可以为他死难。所谓‘私昵’,不是别的,就是统治者的家臣和走狗。
还有两个故事,也是关于这个忠君的故事,值得大家好好的玩味,第一个是说这个唐朝的时候,屈突通的故事。
唐高祖起兵的时候,屈突通正为隋朝守山西永济。他率部队去救京师长安,被唐高祖部队困住。唐军派他的家童劝他投降,他不肯,把家童杀了;又派他的儿子劝他投降,他也不肯,阵前骂他儿子说:‘以前同你是父子,今天是仇人了!’立刻下令用箭射他儿子。
后来京师陷落,唐高祖部队派人去心战,屈突通的部队哗变。他下马向东南磕头大哭,说:‘我已经尽了全力,还是打败了,我对得起你皇帝了!
唐高祖说:‘你是忠臣。’立刻派他做唐太宗的参谋总长。天下大定后,唐太宗在凌烟阁画二十四功臣像,屈突通也在内。屈突通被解释做是隋朝忠臣,也是唐朝的忠臣,理由是惟其一心。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隋唐之际之时,有个人叫尧君素,当时唐朝军队已经兵临城下,他却死守不降。这时,唐朝部队在城下,抬出他太太来劝降,尧太太说:‘隋朝已经亡了,天命属意谁做皇帝也明白了,你干吗跟自己过不去?’尧君素说:‘天下事,非妇人所知!’说完就给他太太一箭,把太太射倒。
其实像这一类的忠君的故事啊,特别多,原来我在读这个刀尔登的中国好人里面也提到过,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大臣也有过类似的事儿,可以看到就是在某些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所谓抽象的道德伦理理念,直接去干掉身边一个具体的活生生亲人的生命。
第3个思想要点,就是这个清朝那个恭亲王肃顺,慈安太后,与西太后慈禧的故事,恭亲王肃顺,这个人,被作者认为是满族中最能认清与汉族合作的先知,他深深知道汉族的人才多,要借重这些人才来治理中国。
他特别改正了满族防范汉族的毛病,而与汉族的卓越人士交往。曾国藩没有他,无法大用;左宗棠没有他,也早被人陷害了。其他如郭嵩焘、如王闿运,这些汉族的人才,都是他欣赏的。
同时肃顺为了整顿正直的腐败,得罪了不少人。比如他认为满族军人——八旗——不能打仗,要减少俸饷待遇,得罪了不少人;为了考试舞弊,严办贪污,也得罪了不少人;他年少气盛,心直口快,又得罪了不少人。
这个毛病,使他还得罪了一个女人——那个满族女人。在这个热河逃难之时,大家都没啥吃的,那这些娇生惯养的贵妃们可就惨了,然后他们就把怨恨对向肃顺,因为当时他是管这个的,西太后慈禧也不例外。
后来他被判了死罪,其中有一个罪名之一,是不给皇太后慈禧应有的物件,其实就是报复上面说的这个不给她好吃的。
还有这个慈安太后,慈安太后其实是东宫东太后,这个文宗生前,曾给了慈安太后一个密诏,这是一道遗旨,上面说,如果懿贵妃,就是慈禧太后,闹得不像话,皇后可以召集大臣,宣布这个密诏,处懿贵妃死刑。
那这个事儿呢,估计西太后慈禧也知道点风声,所以,文宗死后,西太后对慈安太后极为恭敬,恭敬之中,使人觉得还是有嫡庶正侧的分寸,使慈安太后感到满意。
有一次,这个慈安太后生病了,这个慈禧呀,就说“太后病了,我求神拜佛,发了愿,在臂上割了肉,拌在药里,为太后治了病。”
要知道在古代呀,这种割肉拌在药里的行为,是中国的传统迷信,中国人相信如果一个人病重,他的子女如果割股和药,给病人吃,这种行为就会感动上苍,病就会好。
那这个慈安太后就是感动的不行啊,于是,就把咸丰皇帝留有密诏的事,透露出来;同时取出密诏,当着西太后的面,把密诏烧了,那这一把火杀了之后,你也就知道了慈安太后最后是个什么结局了。
再来简单说说这个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这个垂帘听政,大家倒是挺不陌生,但是可能大家不知道的就是说他这个人啊,曾经就是在一次偷听皇帝跟皇后谈话的过程当中,觉得这个皇帝不受自己控制了,结果呢,就是不仅在打这个皇后的过程当中,把皇帝给吓死了,还逼得这个18岁的皇后服吞服黄金自杀了,结果这个权力又回到了她的手上。
还有就是在这个整个国库没啥影子的时候,国内就是老百姓闹饥荒,人吃人的现象发生的时候,这个慈禧太后呢,却逍遥在北京城里。
在北京城的颐和园里,这个满族的女人穷奢极侈是惊人的,她吃一顿饭,要摆出一百二十八道菜,花费白银一百两,折合成穷苦中国农民的小米,可供一万五千个中国农民吃一顿。换句话说,她一天吃的,就是四万五千个中国农民吃的总和。
第4个思想要点,我们来聊一聊,就是这个书里面提到这个关于1891年甲午中日海战的一些历史细节。
当时,在陆上,中国在朝鲜布防,不过一万五千人,而日本是四万人猛攻;在海上,中国在黄海的军舰,已经六年没添新船,英国人建议必须先买两条快船,可是海军经费给西太后挪用修理颐和园了。
快船乃被日本买去,其中一艘变成了“吉野”号,就凭这条船,日本打沉了中国海军的主力。一方面,战争时的同仇敌忾心态,在中国方面,也是一绝的。
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日本方面,自天皇以下,大家忙着听军情;可是中国方面,却自西太后以下,大家忙着听戏,好像仗是别人打的。这种心态,等而下之起来,也就笑话百出。
以海军而论,中国海军分派系,分出北洋系、南洋系、闽南系、粤洋系,各搞各的。甲午战争前,中国举行海军大检阅,粤洋系派来“广甲”、“广乙”、“广丙”三条船。
不料检阅没完,战争突然爆发,这三条船就被留下,以壮声势。战争下来,“广甲”搁浅、“广乙”打沉、“广丙”投降。
战争过后,粤洋系的头子竟写信给日本受降说,船都有“广”字头,是属于广东的船,本就和这次战争不相干,请你看在我们广东是局外人的面上,把“广”字头的船还给我们!
甲午战争后,有外国人评论,说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不是中国跟日本的战争,这是李鸿章跟日本的战争。为啥这么说呢?
第一没人怎么关心这场战争都无所谓,大家忙着看戏,另外一方面,就是大家似乎没有这个民族国家的这个概念,就等着李鸿章一个人跟别人一个国家战斗,最后失败了也,就他一个人背锅了。
第5个思想要点,我们补充一下皇宫的历史常识。皇宫被叫做紫禁城。中国习惯天帝住的天宫叫紫宫,紫是紫微,就是北极星,北极星位于中天,明亮而有群星环绕,象征着帝王的君临。紫禁城的格局,就是这样建造起来的。
太和殿雄踞中央,居高临下;皇帝寝宫乾清宫、皇后寝宫坤宁宫,乾坤定位;东边日精门、西边月华门,日月分列;十二宫院,十二时辰。东西六宫后面的几组宫阁,群星环绕——从天地乾坤到日月星辰,真命天子就这样用宫殿衬托出来了,这个跟易经的八卦这些思维方面很有关系。
第六个思想要点,我们看看这个同治--光绪年间,所做的一些变革:同治年间,曾国藩就在安庆设立军械所、李鸿章就在上海设立制炮局,上海的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南京的金陵兵工厂、上海的江南机器局、福州的船政局、天津的械器局、大沽的新式炮台,乃至成立招商局。
光绪年间,举办铁甲兵船、在各省设立西学局开始,后来设立电报局、铁路、矿务局、武备学堂、北洋海军、汉阳兵工厂……等,他们所做的这个努力要被总结为在技术层面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发现不够,所以要从制度层面改革,来进行维新变法。
但是看我们后来的历史就知道,就是这两个层面都没有触及到根本,后来又到了这个思想文化层面,难道这个思想文化层面的变化就是根本嘛?
或者换一个问题,面对这样的一个系统组织,难道只有靠自下而上的这种革命的力量,先把它搞成废墟,然后我们再重新按照新的思想文化观念,重新进行制度层面的和技术层面的建构?
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能不能不经历前面这两种变革,直接到思想观念变革,把这个体系摧毁了,再重新建立起来呢?其实康有为也在做横向和纵向的努力去改变当时上位者的思想。
你看,他写的《日本变法考》、《波兰分灭记》、《法国变政考》,加深其从世界眼光来看中国的水平,而他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则是一种纵向的努力,可即便是这样,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