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最西南角的彝族乡支教20天,收获了什么?
温泉润心,不负青春 ------春泉队宋雨霜个人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今天是结束2018攀枝花暑期夏令营的第4天。回到成都,回到熟悉的望江校区,脑子里却不断浮现出一张张阳光可爱的笑脸,走在家访山路上的画面。原来这次温泉彝族乡之行,已经烙进了骨子,成为一段珍贵的记忆。写下一段经历和故事,故事里的人事物都滋养着我进步。感恩温泉润心,不负青春。
一、理性的温泉认识
1.人文地理风貌。盐边县隶属四川省攀枝花市,地处四川西南角,距离成都约16个小时的车程,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二滩电站库区主淹没县,也是全省首批确定的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中唯一享受少数民族待遇的县。温泉彝族乡是盐边县较边远的一个乡。支教地方是温泉中心小学,距离县城大约两个小时车程。一条奔流的温泉河从高山发源,一路奔腾而下。河流两岸是玉米地、稻田,山上有核桃树、桃子树、桑树等。这是典型的山区风貌,当地也以传统的农耕为主,交通闭塞,外来收入较少,这就导致许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了较多的留守老人和孩子。乡上没有固定的赶集日,在桥头有流动的小卡车,提供一些蔬果食物。偶尔有小型流动车摆地摊,售卖鞋子衣物。
2.教育现状。温泉中心校现有学生500余名,300余名住校生。这些住校生的家里距离学校皆有数小时的路程,因此周一至周五住校,周末回家。全校28名教师,总体来说,教师资源较欠缺,且没有专职英语教师。由于地方较偏僻,实习老师和代课老师的流动缺失较多,这不利于孩子在稳定的教学环境中成长。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师资,也很薄弱。在家访过程中,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父母单方在家,或者爷爷奶奶在家,总体来讲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教育名额分配不均,会出现较大的升学阻碍。校方告知我们,当地高山地区的彝族学龄孩子,幼儿园入园率较低,7岁左右直接读小学一年级,彝语和汉语的切换衔接遇到困难,这对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形成挑战,因此大部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较差,需要长时间的语言学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3.夏令营学生现状。此次参加夏令营学生约有130名,基本住在学校附近。他们汉语口语及书写水平一般,英语能力普遍较弱。且家长多认为夏令营是补课班,个别学生受家长限制,未能持续参加活动,这和志愿者的初衷发生一点冲突。大部分的小学生毕业后进入渔门中学、永兴中学就读。高中,多数顺利升学的学生进入盐边县城的民族高中,较少同学进入攀枝花市区就读。乡上缺乏娱乐文化设施,许多孩子放学后要么在家玩游戏,要么在街头游荡,或者做家务。相比城市的孩子,他们的业余生活显得单调,缺少文化积累。家访过程中也发现,他们和家长的沟通有限,且受到手机游戏和网络事物的吸引,部分同学沉溺于游戏。
4.当地医疗及资助政策。临近学校是卫生院,医疗设备和水平有限,只能处理简单的疾病。家长告知我们,孩子如果发烧及受伤较大,必须送到渔门镇上医治。我们也发现,部分生病的患者输液,躺在走廊的长椅上,医疗条件困难。国家财政、省市财政对当地的学生采取了两免一补、肉食补助、住校补助等,同时一些爱心企业也捐赠物资,这可以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开展。
5.民俗文化。这是一个彝族居民为主的乡,少数汉族和其他民族混居,语言以彝语和四川话交织。服饰方面,中老年的彝族妇女多是民族打扮,年轻的男女多是现代服饰。晚上,在学校背面的街上,少数彝族阿姨在跳广场舞。火把节作为一个传统重要节日,起到家庭聚会、乡镇集会的作用。此次夏令营,遇到火把节,感受到比较浓郁的节日氛围。许多外出务工的人回家团聚,乡镇变得热闹。当地的老师告诉我们,由于现代文化的影响,以及青壮年外出较多,火把节的热闹程度不如以往,这或许是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受到影响的共同表现。
6.戒毒宣传和保卫工作做得比较扎实。因为种种原因,这一片地区曾受到毒品侵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政府、公安机关、学校等都做了很多工作保卫一方土地的安全。在校园里,墙上的禁毒宣传画,师生的作品呈现出积极的认识,校园宣传栏的图片,也充分说明学校在开展禁毒方面的宣传工作,做得扎实细致。每天也有巡逻车,不时地经过乡上街道,保卫居民安全。总的来讲,一个和谐的健康的环境,才能促进孩子成长,才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二、难忘的感性时光
难忘的是得知今年招募志愿者后,积极报名的那份激动;难忘的是往返于望江、江安两个校区的备课试讲、拍照视频的充实;难忘的是穿越锦江、金沙江、雅砻江到达温泉河畔,开启一段美丽的时光。 第一次见到钟贵平校长,他的温和友善,妥当贴心的食宿安排令我感动,之后的一路照顾和陪伴,是对我们春泉队的大力支持,也是我们坚强的后盾。马校长、杨老师、李乡长等人的友善款待,都令我十分感动。
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单纯且充实。男孩的调皮,女孩的羞涩,在逐渐熟悉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倾吐心声,分享彼此的梦想,珍藏一段美丽的暑假时光。 难忘的是英语课堂,带领他们张口说英语,体验英语世界的曼妙;难忘的是语文课,和他们一起学习写作、阅读,感受演讲风采;难忘的是真诚分享成长的安全事项及礼仪文明。一个小小的课堂,传递知识和友爱,更是播撒梦想的种子。课下的嬉戏玩闹,陪伴孩子度过暑假时光,回归久违的童趣。
家访路途,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大雨倾盆,我们和孩子一起体验上学旅途的快乐和艰辛,也重温了儿时上学路的感觉。 火把节的美食美景,飞扬的火把,欢乐的达体舞,杀羊宰牛的热情,香味飘香的烧烤,让我感受到这片古老土地焕发的活力和生机,感受到彝族同胞对自然的敬畏,对保卫家园的勇气,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 团队小伙伴相互照顾,朝夕相处,饮食起居的互助互爱,开启一段珍贵的友谊。一起吃的清粥早饭,馒头午饭,美味晚餐,都化作营养滋养我们,开会总结,相互提建议,促进彼此的课程及活动安排,凸显了分工合作的力量。 这个世界有爱有担当的人许多,在我身处四川西南角,我成都的媒体朋友依旧关注我,给予我精神支持,如四川省科技新闻学会的李青总编把相关稿件发至网络,引起更多人关注山村孩子,促进公益活动的开展,这令我十分感动。同时,社团的老师、同学、家人朋友也及时关注我的支教笔记,给予了关怀和鼓励。
三、个人收获
创造一段难忘的支教记忆。加入自强社许多年,之前一直做的是文案、主持方面的工作。这种较长时间外出的团队活动经历较少,因此想在硕士毕业前弥补这一缺陷,故报名这次夏令营活动。主动申请调换到较远的攀枝花地区,更想体验民族地区的人文风貌和教育情况。此次的温泉彝族乡支教经历,难忘且深刻。从各个方面给予我丰富体验,也积累了宝贵的创造素材。
收获一份珍贵的友谊。和学弟学妹组成团队,愉快相处,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担当、有爱、负责任。这让我进一步体会到自强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去传承和弘扬社团的宗旨和精神,为自强家人点赞喝彩。同时,我也积累了团队相处的经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走进一个单纯丰富的孩子世界。离开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到相对单纯的大山世界。走进一群孩子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成长故事。一方面唤起我自己的童年记忆,回归单纯质朴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我也积累了一些创作素材,有待以后进一步加工创作。尽管没有丰厚的物质条件,但我们依旧玩得愉快,回归质朴的山村生活,让我内心沉淀下来,感悟生命的纯美。
一段美丽的温泉之旅告一段落,但我的公益脚步不会停下。珍惜在自强社的每次活动,和同学们书写自强青春,这是最好的川大时光。此次支教之行,是对教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激励他人能力等的综合考验和展现,我庆幸自己和团队一起较好地完成了活动。虔诚地为每个孩子祈祷,愿他们如校训所言“努力吧,我们一定能走出大山。”这个精彩的世界,邀请我们参与进去,感受美丽事物。也衷心祝愿自强社同学前途光明,健康快乐,祝愿我们的自强社活动越来越好,社团不断壮大繁荣! 于望江北园 2018年8月15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