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想法读书

侠之大者

2019-02-28  本文已影响881人  西山居客

      一月份的大部分时间花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上。我们常常遗憾《红楼梦》未完,《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只是上半部,半部,绝唱。不知道为什么,哈代写到最后一部长篇《无名的裘徳》时,也是好到不能再好,炉火纯青。陀氏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亦如是。

侠之大者

      每次读陀氏作品,都会病上一段时间。不知道是机缘巧合呢,还是中间有因果关系。当身体极度乏力的时候,有一强大力量带着人的意识高飞,是不是越软弱,越快乐?等体能完全恢复的时候,回想为何对陀氏如此热爱,慢慢发现了一点痕迹,从《白痴》到《罪与罚》,到《卡拉马佐夫兄弟》,故事不同,但气质却一脉相承。我们知道好的作品中,会有对人物无边无际的悲悯。作者什么都没说,但是读者却无时无刻不感觉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同情和怜惜。作者不是故事的旁观者,而是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他带着我们经历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在这个历程中,感知每个人,也终于感知那不可知的命运。陀氏不同,他不仅仅是悲悯,他讴歌每个普通人身上都有的圣徒一样的品质。是的,每个人,杀人犯、妓女、酗酒者......他写的每个主要人物,在生活中似乎都是失败者,可是,他就写他们身上的那种圣徒才有的爱,写他们的尊严,写他们对爱、荣誉和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这方面写得最好的是《新约》,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主人公,尤其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辽沙,堪比耶稣的形象。这样说,并不是渎神,只是想说明陀氏塑造人物的倾向。如果心里没有圣徒,笔下就没有圣徒的形象。《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每个人物都令人难以忘怀,不说主要人物,仅是小小的伊柳沙,在一个场景中仅出现一次,然后就缠绵病榻直到去世,这样一个人物都让人难以忘怀。陀氏的笔力,只可仰望,却不知其出处。伊柳沙后面形象的塑造,是通过他身边的人的反衬。正是从他的亲人和朋友对他的态度中,我们更多地知晓了这个小小的男孩。他无私的爱,对亲人和朋友无限的付出和依恋。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了我们一个视角:每个生命中的神性,每个生命中崇高的光辉。是的,每个人。这一层不是悲悯,而是让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绝唱。是对生命的留恋、困惑和领悟,最后都终结于无限的爱。

      原来喜欢光鲜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只见宝、黛、钗,生活中只见那些能够掌控局面的人。这不是势利,而是无知,是对人世根本没有认识,更谈不上理解。在这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当之无愧的导师。小时候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曾经尝试过几次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可是一直写不出。其实原因很简单,我的认知太肤浅,完全不能再现这个故事中最惊心动魄的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惯犯,按照我国的制度,一直断续地在劳改中。他有一位老母亲,似再没有其他家人了。不知道他怎样做到的,每年除夕,他都会从劳改所中跑出来,跑到村里有钱人家去讹一笔钱,然后把这笔钱送到母亲手里。也绝不逃跑,还是原路返回劳教所。久之,村里常被讹诈的人家以为大患。终于有一次,他又在除夕夜去讹那笔奉养母亲的钱,人家提前报了警。他到的时候以为人家在打麻将,其实打麻将的都是便衣警察。他发现被情况不对后迅速逃跑,最后被追至一个农村常见的稻草垛,已经无路可逃,就钻进草垛中躲起来。警察包围草垛后也不敢进前,担心他身上有枪。就这样僵持到天蒙蒙亮,最后,他放火烧了草垛,自己活活烧死在火海中。大年初一的早晨,我恰好去见一位长辈,堪堪看见了刚有生命消逝其中的灰烬,也听到了这个故事。不知道该怎样想。那年,我18岁。

侠之大者

      要到很多年以后,我才能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看到当年那个让我震撼又不知该如何去认知的生命。我们生命的常态可能就是那个样子,有爱,有善,有不能被世人容忍和接受的行为方式,是为人。如果有一位作家还原过我经历过的人生,见过的人和事,除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作他想。

    最重要的不是陀氏带来的认知,而是陀氏带来的对世界的期许,那个期许和《圣经》如出一辙,就是完全的、无条件的爱。所有的救赎,都在其中。爱不是单方的行为,它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我们可能以为人类制度的不同是人生中最大的命题,比如是生活在这种社会制度中,还是生活在另外的社会制度中,会完全决定人生的走向。这个潮流是现在的留学潮、移民潮可以呈现的。但是,人生最大的奥秘却不在此,而在人与人之间的无限可能上。一线天堂,一线地狱,就在人与人之间。圣经中的天堂来自于相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救赎亦在于此。也许这就是我如此痴迷陀氏的原因。能够通过几部小说,就终结了我对人和事很多偏颇的认知,百多年后,还是当之无愧的导师。 

侠之大者

      前些天在医院护理病重的姨母,夜里,病房里极安静,除了病人的呻吟和转侧几乎没有声音。不由得想起姨母的一生。我敢说,每个到病床前探望她的人,都欠着她的情。这么多年,没有一个晚辈不曾受过她的照拂,领过她的茶饭。她对所有人的姿态都是照顾和付出。当听到她在医院急诊的时候,我第一个念头是想到女儿小时候发烧,她得知后做好饭菜直接送到我家,怕我忙孩子自己顾不上吃饭。切得细细的酸菜丝,米饭的温度,一辈子也忘不了。她对手足的深情厚谊,我们一直看在眼里。“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姨母没有读过这样的文字,却过了这样的一生。她用自己立言,解释何为爱,何为伟大。即使一万次受伤,也还是义无反顾去爱。也许这才是人生真谛。不知道众人同样的念力是否有用,但是姨母确实渐渐从险境中走出来。我没有告诉她,在她病床边想到的,会激励我的余生。

      有说侠之大者,是为国为民。在我心里,侠之大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形象,是我姨母的样子,也是有情有爱的众生的样子。最好的生活在每一日,每一年;最好的人生在全心全意的爱与付出里面。每个生命都可歌唱,就像阿辽沙在伊柳沙葬礼后在巨石旁的演说,我们的生命是靠着爱的记忆串联起来,我们能够记住的,不是曾经以为的大事,而是那些细小的、与爱相关的记忆。

    文中图片选自百度,按版权方要求处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