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
最近在看张五常的经济学著作,其中有一段话令我感受颇深。大意是:一旦通过膨胀的预期起来,政府再想调控就比较困难了。因为预期这东西就连上帝也无从下手,更别提经济学家了。
事实上,我们买卖股票,不也是看市场的预期么?不同的是,在买入股票时,保守的人可以以企业业绩为锚,而卖出时往往无计可施。
例如一只股票的历史最低估值在10-15倍PE之间,正常在15-25,历史最高在25以上。
那我们该怎么操作?
在买入时,由于有业绩的指引,尤其是一些消费类企业,业绩每年不会有巨额变化。我们可以在正常估值内买入,也可能等候到低估值区间再动手。即使市场突发恐慌,股价跌了一半,只要公司业绩不倒,我们心里依然清楚随着市场情绪的恢复,股价也能慢慢回升。退一万步讲,即使市场长期不振,只要公司赚钱能力不减,每年的分红依然能让你低价继续买入股票。
而在卖出时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同样是这家公司,如果市场热捧将估值推升至20以上,那是不是该卖了呢?
可对可不对。因为此时参考历史数据的意义已经不大,股价已经在合理区间,未来可以在区间内震荡,也有可能随着市场预期的升温继续走高。但预期会升至哪里?没有人知道。就像牛顿说的,即使能预测宇宙的轨道,也无法预测人的内心。
很有可能你以合理的价格卖出一家公司的股票,结果疯狂的市场随后将股价推升了数倍。几个月后一看,懊恼不已。也有可能你猜测市场会继续高涨,于是选择持股,结果它就死活在原地踏步,白白浪费了时间。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
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市场到底是怎么想的。
至于我的方法,我一般会在合理偏高以及平均每年最高估值处分批卖出。当然,如果发现有新的机会,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到达预期的股票卖出。然后将其剔除自选股 —— 所谓眼不见心不烦。一门心思开始研究下一个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