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阁日更大挑战更文800字点赞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2023-07-24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这是《菜根谭》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人人争先的道路显得狭窄,能够后退一步的人,他的道路自然会宽阔一步。

浓烈鲜艳的韵味都短暂,选择清淡一些的人,味道会更持久一分。

卫子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她幼年时,曾受高人指点赠与六字:“不争、不显、不露”,这六字足以令她享用一生,最后睿智兰心母仪天下。

其实,这六字的中心思想是与老子的思想相吻合的。

老子曰:“无为,则无所不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争,故无尤”。

其实,这就像我们平时说的那句“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让是一种修养,一种大度,是一个人心胸开阔的见证。

它不是懦弱无能,更不是胆小怕事,而是睿智、高情商的表现。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斤斤计较、咄咄逼人,而是选择让步和退后。

忍一时,矛盾全无,退一步,路路畅通,让一让,身心轻松。

只有懂得退让,才能减少阻碍,才能更好的前进,就像布袋和尚说的那句:“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低头也能见天,退步便是向前 。

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可以让自己有更多前进的空间。

懂得退步,就是一种成长和前进。该进时知进,该守时知守,该退时知退。只有读懂大局观,才能养出大格局。

适时的后退,是为了让前行的脚步走得更加稳健,恰如冬藏,该藏时就藏好养好,以备不时之需。

只有当我们愿意谦卑的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能豁然开朗:”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僧人,号长汀子,五代时后梁高僧。

世传布袋和尚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之应化身,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

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这和尚又名“契此”。

他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在雪窦寺弘法,雪窦山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

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的大肚弥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为原型塑造。

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

由于契此的形象通常为脸带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气生财、累积财富的意味,而受民间信仰者视为财神供奉。

“布袋和尚传说”先后列入宁波市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于2010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袋和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月三日逝世。

布袋和尚出身农家,插秧自是本行。关于他插秧之事,亦有故事。据说有赵、钱、孙、李四家同时请他帮忙插秧,他全都答应。

至晚,各家来请吃饭,他亦分身赴席。各家的田均已插好。众人始识他身具神通,法力无边。

有人问插秧感想,他随口吟出一诗,即此题插秧歌。此歌看似浅白平易,却富含哲理,饱蕴禅机,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插秧诗》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唐·布袋和尚

赏析

这首诗,相传为五代时期的僧人契此所作。

这首诗是借插秧喻修道的。六根(耳、鼻、眼、舌、身、意)清静指排除杂念,一心劳作(或一心修道)。“稻”与“道”谐音。

全诗写得都很生动,特别是最后一句,形象地道出了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布袋和尚的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农人插秧时的见闻觉知,而实际上已经将修道时的内在境界和奥秘全部含射无余。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手捏青青秧苗将其种进田里,一低头就能看见水中倒映的天空。

首句是写农夫插秧的动作,句中的“田”实际上是指人们的心田。

第二句,也是对插秧动作的描写。我们知道,插秧的时候,需要弯腰低头,自然也就能够见到田中水所倒映的天空。

但,于一般人来说,或许只能想到弯腰低头的劳累。

禅诗暗示着做人的道理,心中无杂念,躬身做事,看似卑微,却是低下头来正可看见水中倒映的蓝天,天空的广阔原来低头审视到内心的时候偏偏就见到了!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只有秧苗的根须无损才能长成稻谷,插秧的时候感觉是在后退其实是在前进。

“后退原来是向前”,即在田中插秧,看起来是边插边后退,但正因为是这种后退的方式,才能让人把秧田全部插好,因此退步就是前进。

而在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事也就像这插田,看似在退步,实则是取得了进展。

只有当我们的身心不再为外界物欲困扰的时候才是修行之道。

做人的道理,有时候就象这插田,看似在退步,实则取得了进展,退一步海阔天空!

退让是大气,不是懦弱,首先是要坚守原则,不能因为利益而出卖自己的良心。

布袋和尚的这首小诗看似浅白平易,却富含哲理饱蕴禅机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