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心路国学与传统文化人生旅途

读佛小记 - 兼谈儒道墨

2018-04-18  本文已影响24人  人在旅途_Amber

学习传统文化和理论的过程中,随着对各个学派加深了解,在上篇的基础上更新了一些认识和理解。

1. 儒家

儒家千年以来作为中国正统文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一直疑惑为什么中国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用宗教治国,“君权神授”,利用宗教来麻醉百姓,从而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直到看到一条讨论说,儒家文化是比宗教更好用的统治工具,才理解了历代统治者的苦心。

儒家强调三纲五常,各司其职,每个人安心在自己的位子上工作,社会才能正常运转,这一套理论对于统治者是有利的。中国的百姓,千百年来也确实是安分守己的,“揭竿而起”那是苛政猛于虎、真的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才会发生。

正因为如此,统治者在不断更替,而儒家文化虽然偶有动摇、但一直占据着正统的地位。佛教和道教对于劝导底层人民顺应天理、行善积德也有帮助,因此历代的统治者也是倡导和鼓励为主。

事实上,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真正相信儒释道三家理念的君主,往往做不好皇帝;真正能成为一代大帝/明君的,往往是打着儒家的旗号,做着法家的事情,所谓“外儒内法”。最相信佛家的,大概是梁武帝,但是整个朝代没有维持多久就轰然而溃了;南唐李后主的文学修养能排到宋代的前几位,但无论国家还是他个人的命运都是悲惨的;至于相信道家的,死在炼丹上的皇帝,恐怕不在少数。

对于普通人来说,儒家也画了大饼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据此修行,最终将成为平定天下的圣人,达到“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虽然“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但确实符合儒家思想,也是儒者的致力方向。内圣,指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外王,是指努力实现儒家理想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只是这个标准实在太高,绝大多数人按着这路线走不了几步就倒下了,于是儒家思想遇到了瓶颈。

儒家遇到的瓶颈是,一方面标准太高,大多数人达不到,必须另外找精神的寄托,这也是为什么儒家不少学者跟佛教和道教走得比较近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儒家无法给自己的理论找一个更高层的来源,虽然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终究只是批了一层外衣,缺乏实际的理论基础。这个问题的解决直待理学和心学的出现。

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的最大作用,是用理论证明儒家道德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儒家的终极目的不是“治国平天下”,而是领悟终极真理,“治国平天下”只是领悟了真理的结果。对于学者来说,不管能不能当官,都不妨碍在修行的路上一路前进;就算被朝廷赶回家了,也不过是修行路上的一个小挫折。于是理学和心学解决了上述理论的高层来源问题,并且给知识分子们留下了精神出路。

2. 道家

道家的理论固然精妙,但存在有三个问题:

第一,虽然是至理,但理论没有系统性,缺少明显的脉络和构架。

《庄子》一书,虽然分为了“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又有《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但依旧是单个故事为主,看不出框架和层次。《道德经》虽然分为“道卷”和“德卷”共八十一篇,但其实上下卷的分割并非那么明显;而八十一篇中,没有逻辑上的次序,前面讲过了的问题,后面又提到,在全书中也是屡见不鲜。换句话说,道家的理论和著作,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二,缺少修行的方法。

对于认同道家文化的人,如何做才能一步步的达到老子说的“以万物为刍狗”的境界呢?这在道家的著作中并没有介绍,不像儒家至少写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佛家更是提供了多种修行的方法,而道家却什么都没有。

第三,老庄之后后继无人。

佛家一直以来高僧不断,从魏晋南北朝道安,支遁,鸠摩罗什,慧远……到隋唐的玄奘,弘忍,慧能……儒家由于是文化正统,更是人才辈出,学术上有两程、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然而道家在老庄之后,再也没有出过惊艳绝伦的人物。魏晋时期,玄学盛行,涌现了一批以道家为基础的清谈名士,但却没有能在理论层面有新的突破。

顺便提几句道教,由张道陵创立的,但跟道家不是一回事。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和飞升成仙,这些都是今世可以看到的,能否做到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相比之下,佛教聪明多了,轮回、来生、三世报……这些都无法验证,更不要提还有孟婆汤让你忘记一切。

3. 墨家

墨家在先秦时地位很高,儒墨都是当时最著名的学派。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儒墨”并称,“孔墨”对举。墨家“兼爱非攻”的理论看上去也很美好,但是墨家学派很快就消亡了。表面上看是秦始皇选择了法家,焚书坑儒严重打击了其他的诸子百家,又或者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墨家的衰败;但实际上,墨家的势衰有其根本原因,就算换成其它时代,结局也一样。

墨家的最大问题是统治者的忌惮。 这些理论都是很好的,但是既不能对外帮助统治者一统天下,又不能对内稳定民心、稳固统治;其中包含大量逻辑学、科学、民主和平等精神,更是不符合封建独裁者的政治需要,注定得不到统治阶层的接受。

中国千百年以来,均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即使是佛教,也是“不依国主,则法事难成”。儒释道三家能得到发展,和不同朝代的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及提倡是分不开的。墨家很快走向衰败,直到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和“博爱”时,才再次走入大众的视野,但此时已经后继无人。

墨家另一个大问题是反人性。“兼爱”的思想太超前,在当时甚至现在的条件下,无论外在的经济水平还是内在情感都无法达到“兼爱天下”这样伟大的目标。孟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虽然过分了一些,但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很难接受这样的观点。

墨家崇尚苦修,组织制度极为严苛。历史上崇尚苦修的学派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出世的哲学,没有像墨家这般崇尚苦修的入世哲学。过分限制其徒众思想行动的自由和生活享受,刻意追求极端刻苦的生活又为人情所不堪,自然无法受大众的欢迎。

此外,墨家的理论尚有些自相矛盾之处,既提出平等,内部又有严格的组织制度;既相信鬼神,又并非一个宗教组织;既主张兼爱,又有激烈的主张和行为,让大量的门徒前赴后继的赴死。这反映出墨家理论并没有形成真正一体的体系,和实际也并没有完美的结合。

对于墨家的争议非常多,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比方说对“尚同”的理解,墨家文化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墨子本人的影响力和主张……各种观点都有一些道理,但很难找到坚实的依据,因为对于墨家的记载实在太少了。由于墨家衰微,而《墨经》相对晦涩难懂,后人的批注很少,导致理解困难,甚至原文缺失,这就更加大了后世研究和传承的难度。

有一种观点认为墨家描绘的是共产主义。我觉得不是,可能更倾向于“理想国”或者“乌托邦”。理想中的共产主义,是一个尊重生命、崇尚个性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构架严密、需要成员随时随地赴死的组织机构。这样的组织有多可怕,《1984》和《美丽新世界》已经给我们描绘过了。

较为公认的一些观点是,墨家是一批理想主义者,很多想法过于理想化。墨家确实有不少地方比儒家强,尤其科学技术方面,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如儒家,那就是对于人心的把握。儒家不相信人性能够至公,起码孔子就不信,不然不需要用礼来制人。从子贡受金及子路让牛的故事,便可知晓孔子对人性有深刻的洞悉。

墨家苦修,上不言利,下不传文字,既没有实际好处,又无振奋人心的口号;墨家的核心是平等,这个核心价值决定了其不可能大面积持续推广,因为能者不愿,庸者不能。

4. 佛家

1)中土佛教的主要宗派

佛教传入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和儒家及道家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和融合。随着本土高僧的不断出现,依据经典的不同以及修行方法的 不同,演化成为八大宗:中观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这八大宗各有各侧重的佛经和各自对佛性的理解,修行方法也各不相同。唯识宗又称为法相宗、慈恩宗,是玄奘取经归来后创立的宗派。对华严宗感兴趣,是看到说“弘一大师皈依佛门的时候,没有选择名声最大的禅宗,而是选择了华严宗”,不知真伪。

佛教发展到今天,最兴盛的是禅宗和净土宗。看了很多这方面的分析,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之所以这两宗会流传下来,是因为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简单。禅宗看重的是“顿悟”,成佛只在一念之间,不需要其它宗派那么多的苦修;净土宗更简单,念佛就行。

季羡林老先生说:“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天国入门券,越卖越便宜。法相宗的入门券卖得贵了一点,所以买的人就少,它以后的华严宗和禅宗,就便宜得多。华严宗宣扬,进入佛国不必努力苦修,不必等到遥远的将来,只要在眼前改变一下对现实世界的看法,立刻就可以成佛。禅宗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最有名的,也是最简便便宜的。禅宗流行的时间特别长,地域特别广,难道是偶然的吗?”

对这段话的批评也有很多,不少人认为这显示了季老对佛教和禅宗的无知和轻浮,对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这些无法评论,各有各的立场和观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禅宗对佛像、佛经的依赖较小,《百丈清规》中又规定了“一日不做,则一日不食”,因此在“三武一宗”灭佛运动中,损失最小,这或许也是禅宗流传较广的客观原因之一。

禅宗的《坛经》中记载了不少有趣的小故事,这或许也是广大百姓更容易接受禅宗的一个原因。然而“狂禅”中毁佛、毁祖、骂僧和排拆经典三藏等行为,是无论如何也摆不上台面的。

2)佛教与其它宗教以及哲学的关系

无论佛性,还是中观学的“空”,唯识学的“阿赖耶识”,或者理学的”理“,心学的”心“,道家的”道“,说的或许是同一种东西,也就是超出我们理性思维以外的一种力量或者规则,主宰着整个世界的运行。如果认同这个观点,则各个宗教是统一的,教导我们不要试图用理性思维来分析和解释这个世界,而要接受非理性的存在,这是我们无法理解也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一种事物,即“道可道,非常道”。

有一种观点认为,佛教和哲学也是统一的,它是比唯心主义更彻底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世上只有自我意识,其它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比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而佛教更彻底,把“我”也否认了,主张“诸法无我”。如果这样来看,佛教和哲学也达到了统一。当然,这个解释还是有一些勉强,具体到细节,尚有不少地方值得推敲。

3)如何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佛祖都说了些什么》这本书中,作者提出接受佛教需要两步:“第一,对于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极端没有自信,认为佛教之外的一切事物都是不可把握的。用佛学的话说,就是在理性上认识到“万法性空”的本质。 第二,认定“佛性”是超越理性世界的永恒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从感情上一股脑的接受佛教的说法,坚信不疑。 这两者一个是在理智上开启智慧,一个是在感情上虔诚信仰。”

不得不说我们国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还是颇为扎实的,对唯物主义的认同使得第一条在理智上很难接受,而对无神论的坚信使得第二条在情感上也无法接受。正常情况下,或许会把佛教或者禅宗作为传统文化理论或者生活情趣品味来研究,但全盘接受的情况比较少,往往是遇到了重大变故或者打击之后,突然觉得对于未来的一切无法把握,转而投入宗教的怀抱。“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人,大多认为自己能控制局势,很少真正全身心的接受宗教。

成佛追求的是涅槃或是寂灭,这恐怕并非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而读佛却带给我们另一种观察和思考人生的角度,透过重重迷雾直达内心深处,领略生活的本质与真谛,从而让我们保持豁达而宁静的心态。

门对鹤溪流水,云连雁宕仙家。谁解幽人幽意,惯看山鸟山花。”或许这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做到,但并不妨碍我们有一颗欣赏清泊淡雅、闲适孤拔意境的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