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摘记-桓公八年
1 八年春,灭翼。
译:
桓公八年春天,曲沃武公攻下了翼城。
赏析:
桓公七年,曲沃武公诱杀了晋小子侯,可能是用谈判做接口,在会面中杀掉了国君。随即进攻翼城,并在春天攻陷了翼城。
2 随少师有宠。楚斗伯比曰:“可矣。仇有衅,不可失也。” 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 季梁请下之:“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少师谓随侯曰:“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随侯御之,望楚师。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矣。”少师曰:“不当王,非敌也。”弗従。战于速杞,随师败绩。随侯逸,斗丹获其戎车,与其戎右少师。 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斗伯比曰:“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乃盟而还。
译:
随国少师受到宠信。楚国的鬬伯比说:“可以了,敌国内部有了裂痕,不可以失掉机会。”夏季,楚武王在沈鹿会合诸侯。黄、随两国不参加会盟。楚武王派薳章去责备黄国,然后亲自讨伐随国,军队驻扎在汉水、淮水之间。季梁建议向楚人表示投降,说:“等他们不肯,然后作战,这样就可以激怒我军而使敌军懈怠。”少师对随侯说:“必须速战,不这样,就会丢失战胜楚军的机会。”随侯率军抵御楚军。远望楚国的军队,季梁说:“楚人以左为尊,国君一定在左军之中,不要和楚王正面作战,姑且攻击他的右军。右军没有好指挥官,必然失败。他们的偏军一败,大众就离散了。”少师说:“不与楚王正面作战,这就表示我们和他不能对等。”随侯又没有听从季梁的话。在速杞交战,随军大败。随侯逃走,鬬丹俘获了随侯的战车和车右少师。秋季,随国要同楚国讲和。楚武王本拟不同意。鬬伯比说:“上天已经铲除他们讨厌的少师了,但随国还不可能战胜。”于是订立了盟约而回国。
赏析:
桓公六年,楚子伐随。左传记载“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而司马迁《史记》记载“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即随战败或谈判失败,被迫为楚子向周王请求提升爵位,但周王室没有答应。
随少师有宠,是两年前楚人的计策得逞,也说明随人认为楚人退兵是少师谈判的结果,即少师为国立有军功。而鬬伯比建议伐随,也是呼应两年前他所提议的计策。
楚子熊通伐随,不是凭借武力强行进攻,而是先会盟楚周边的小邦,在“黄、随不会”之后,采用的策略是“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即通过外交手段对付黄,通过武力对付随。
季梁的提议是“下之”,即请求归服,并且判断楚子必然“弗许”,即楚子不会允许随人归服,这就很让人疑惑。两年前,楚子伐随,最初是想通过外交手段令随屈服的。而这次楚子没有通过外交谈判而是直接使用武力来解决,为什么季梁反而认为楚子不会允许随投降呢?此外,在两年前桓公六年时,也是季梁要求随侯“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而随侯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楚也确实“不敢伐”,这个时候楚人重新来伐,而季梁怎么就突然提议要投降?这是无法进行合理解释的,因而可以推断,随人有人在楚军压境时提议投降,而遭到了楚人拒绝。为了突出大夫季梁的“贤明”,左传作者再次让季梁进行预言,预言楚子不会接受随人投降。当然,这次安排并不成功,因为他后面要用少师的愚蠢来再陪衬季梁一次,即少师要求不与楚人接触而直接作战。而且“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即让少师愚蠢到认为随军比楚军强大以至于怕楚人逃跑,此外也拒绝接受季梁的战术建议,即先攻击楚军的弱旅,让楚军右翼的溃败带动整支军队的溃败。作者将战争的过程描写得栩栩如生,恰恰表明了这场战斗是出自作者想象,即作者仍然是根据战斗结果来安排各个参与人员的主张。
战后随人求和,楚子不许,也就是想直接灭掉随,而鬬伯比再次进行了一个奇怪的建议,即由于“鬬丹获其戎车,与其戎右少师”,在俘虏了随的少师之后,随内部没有搞坏邦家的人了,所以随是无法征服的了!
本章中季梁和鬬伯比的提议,都十分怪异,不合常理,因此可以认为是作者不合理的安排。而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楚子伐随,随人求和但楚人不同意,战斗的结果,是随人失败,但楚人也遭受损失,以至于没有了直接灭掉随的实力,不得不接受了随的求和。
楚武王称王,即发生在战前。本次战争,从左传记载来看,是楚武王直接指挥,而没有莫敖屈瑕的参与,也说明此时屈瑕还没有成为莫敖。而仅仅三年后,楚邦的军权就掌握在莫敖屈瑕手中,应当是楚武王称王后,进行了改制,而遭到了旧制度下当权者的反攻倒算,不得不让出军权。
3 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
译:
冬季,周桓王命令虢仲立了晋哀侯的弟弟缗为晋侯。
赏析:
晋是重要的封国,也是王室的重要支持者,晋国不断内乱,导致王室再次干涉,周桓王派虢公林父进攻翼城,曲沃武公战败逃回曲沃,桓王立哀侯的弟弟缗为晋侯。
4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礼也。
译:
祭公到鲁国来,然后到纪国迎接王后,这是合于礼的。
赏析:
隐公三年,前720年,平王去世,由于太子泄父早逝,大臣因此拥立泄父之子林,即桓王。由于泄父早逝,因此可以推测桓王即位时年少,至今年才开始选后。而桓王选择的是纪国公主,由于纪国在齐国以东,因此祭公先取道鲁国、齐国,才能到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