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赏析(二)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难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总体把握: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战争;将帅、士兵、思妇;塞外秋景。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战争发展的顺序: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诗句赏析: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明确:“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敌军入侵,汉唐将士离家参战。)
如何理解“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这句话是诗人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诗人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中的飞和照说明当时战争的情况如何?明确: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外敌进犯。局势紧急,战火蔓延。(夸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明确: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这两句写出官兵处境险恶。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运用对比:战士在前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军帐,流连声色。——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 表达了诗人对战场上苦乐不均,死生迥异的愤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写了什么景?景的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凄凉) ——唐军士兵(枯竭),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什么感情? 明确: 对比: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
本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苦”。首先是环境之苦。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写出了边塞秋末衰败、凄凉的自然景色。渲染了肃杀、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其次是战争之苦:战争的残酷、无休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最后是相思之苦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
是什么造成这些苦?将领过于轻敌,贪图享乐,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诗歌主旨:讽刺和批判了将领们的好大喜功、贪图享乐且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礼赞了将士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艺术手法,运用多重对比: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对比;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贪功懈怠对比;古时李广体恤爱护士卒君和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