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干校六记》有感
从学校图书馆借到一本薄薄的书,是杨绛先生所写的《干校六记》。借来很久了,一直没有读过,这个书名实在是贫乏的我没有读的欲望,只是因为是杨绛先生的作品,我才借来看看。
今天监考。比较闲。我便展开这本书来读。的确是平淡的笔触。但是却分外自然真实。我仿佛在看一个身边熟人或朋友的记事本或者日记。她写的是自己和钱钟书到干校劳作,下乡下的事情。的确是些琐事。但是对于生在八几年的我来说,却是觉得新奇和惊讶。
一个六十岁的国家级的文学研究员钱钟书,说是让你下乡,你就必须下乡。说是让你学炼锅炉,就必须炼锅炉。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一个疮都穿了五六个孔,一件衣服都不方便洗,有人代洗,还经常失踪。其中有一条钱钟书穿的裤子,坐处厚厚的像地球仪,如果龟壳,他开玩笑说是:“随处可以当凳子坐……”真是苦中作乐,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杨绛先生也特别能干。一个人在家可以为了准备下乡,自己将床铺下下来,一个人用绳子绑起来,一个人搬家。下乡下到干校,和别人踩泥巴挖井,自己造屋子。面对失去女婿的伤痛,却把痛楚吞到肚子里,不在文中道一声痛。
那个年代,真的可怕。这本小书里,没有对文革直接批判揭露,只是用事实说话,让你看到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无尽的伤痛。想想吧,这群国家级的知识分子,最有文化的人,来到乡下,烧锅炉,种田,种豆,种麦,喂猪,脱坯,造屋……该是多么的艰难呀!有几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八十个人住在一间屋子里,有个大男人带个不懂事的几岁的小男孩,半夜要起来撒好几次尿,经常在晚上的时候爬起来给屋子里睡着的男人“施肥””这是不是让人哭笑不得?还有,那时的村里必须表演小品和戏剧,结果就把挖井机搬上舞台,几十人,一个台词也没有,就是在那里转呀转呀,围着机器转,个个吼着“嘿哟!”“嘿哟!”“嘿哟”的号子,节目就表演完了。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啊!这就是当时人们心中觉得最好的“艺术”。
这就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一些插曲,一些情节,真的让人读着就有点心酸,有点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