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

意象流学习十日

2020-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丽铭当下

       

月亮

去年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有好朋友对我说,“我觉得心理描写太难了。”我微微一笑,胸有成竹的说,“我一直写日记,都是在写我自己的心理活动,琢磨一下也就能变成不同人的心理活动了,应该挺容易的。”

之后我终于动笔写小说,写了几个短篇,觉得还算顺手。我觉得这样写上二三十篇,我就算入门了。可是我很快我就感到写不下去了。现代小说越来越不追求情节起伏,而追求心理的起伏变化,那些零碎疏松的心理活动的日记根本用不上,问题远非我之前想象的那么轻易。

我的头脑一天比一天懈怠,只能用笔记和日记将”写作”勉强进行下去,这绝非我想要的文学写作。

又读了一些小说赏析和创作论书籍,我依然苦闷无告。既然自己无力走出困境,看不到方向,那还是寻求可能指点方向的力量吧。意象流是寻虎老师多年摸索形成的一套训练方法,看起来行之有效。我感到希望之门再次开启。

以下为意象写作的尝试。

    1.            树洞

她赫然发现左前方树干上长着一个椭圆形的树洞。碗口粗的树洞长在稍粗的树干上,看起来很深,斜斜地插进黑灰色树干的中心。树洞边缘是一圈圆弧形突起,象缺水的嘴唇; 又像儿时切菜割草时留下的伤口,在愈合消失前周边的隆起。从几时起,她竟然开始注意到树真的会长出洞,就像书上说的那样?

老家的树不长洞,她顶多看到过树干上被除掉小枝后留下的一小圈缺失树皮的小口,不久后便弥合消失。无论碗口粗的小树还是几人合抱的大树,都有着均匀的纹理,那时的世界,贫穷,纯净,年轻。

后来她到了北京,在数百年的古树上,也看不到沧桑的痕迹。

即便来到四川后,树洞也不常见,尽管她向来愿意去往游人稀少的地方。树洞引起她的注意,是最近几年的事。似乎世界也和她一样上年纪了,身上和心上都开始长出这些无法愈合的”洞口”,随着年轮的增长,洞一层一层的加深着,终于深不见底。她甚至看到一棵树,只剩下敞开的树皮,依然顽强地活得苍翠欲滴。

大路边几乎见不到树洞的存在,也许人们的眼光总被花草的繁华与美好吸引,而注意不到伤口与疤痕,也许繁华路上的伤疤过于碍眼而被消除……

这树洞像是一种邀请,召唤她停住脚步,细细端详。

假如用一根树枝探这树洞,它会痒吗?还是会疼?流感,新冠病毒,劳累,贫穷,是否更容易从这个洞口侵入?

心灵上的树洞,是否更脆弱也更敏感,还是不断加厚的痂已为她形成更厚的屏障?

这树洞引诱着她,她不能只停留在洞口。这深深的洞口,敏感,脆弱,胆怯,正是她可藉之深入生命的通道。

                  2. 意象

“放开我!”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挣脱那双庸常的无常的大手,狂奔向那片广袤无边的原野。

“多么美!”她惊叹着,忘却了随时将迫近的危险,停住脚贪婪地吸收着眼前的美景:一大片斜地上的野花在前方延伸,酸酢草,酸浆草,马兰花,车轴草,麦冬……深浅不同的绿色中,缀着各色各样的花朵,散发着芬芳馥郁的香味,她不禁深吸两口气,舒缓下怦怦跳的心。她缓步向前,左前方平地上大片玫红的紫罗兰,艳红的报春花,黄色的三色蓳,花毛茛,罂粟花……这一片片五颜六色的土地形状不规则,边界却分明。更远处一条小溪,比泉水更清澈明净,在生机勃勃的绿草,野藤,灌木的簇拥下流向远方,也为更远处苍翠的青山划出了一条界线。

广袤的原野如此静谧,她是唯一的生命--不,一只蜜蜂正扇动着翅膀,在紫色的马兰花上忘情的采蜜,两只蛐蛐从她近旁跳过。地底下,草丛里,还有多少生命在无声的歌唱?

一滴细小的露珠从黄色酸浆草花上滚落,消失在草丛里; 另一颗露珠随着微风的摇摆,在酸浆草叶中滚来滚去,不愿离开,她看到它在阳光下逐渐地,无法觉察的变小……

她看到原野中的沟壑与土坎,微风吹拂下野草地不断变化的纹理,她似乎听到露珠钻入大地的声音……她的心被这无尽地变化着的生命形式拨动着,随之微微的荡漾。

“滚开,你早已瞎了,别来玷污这地!”她一惊,原野消失了,模糊成一大片,只有勃勃的生机与一整片锦毯般的感觉,她回头时,心底里还留着那个念头,“刚才是谁的眼睛在看…”,那双黑色的,无常的大手正象天空般罩下来。

    3.  水泡

一个多年前的大水泡。它无色透明,长在右大腿内侧,离大腿根部约1/3处。

夏天饭馊得快,父亲曾把剩饭放上酒曲,变成酒糟,加上白糖,作为我们漫长午后的小食。

那天坐在桌边的我正要端起一大碗香甜滚烫的酒糟粥品尝第一口的时候,碗从桌边滑了下去,滑过我穿着短裤裸露的大腿,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父亲慌忙用打湿的毛巾轻轻擦干,我眼泪汪汪地看着它,很快,一个手指头大的水泡从通红的皮肤上耸出来了。

      *            *              *

当我想象着“酝酿” 而不得的时候,这个多年前的大水泡,我早已忘记的小事,突然就这样浮现在我眼前了。

昨天一天努力酝酿,一直没有出现“心动",今天才想起,实际上是出现过这个水泡的,遂记录下来。循此,也许会变得逐步敏感起来?

我想这是因为我更习惯于把让我有所感的事物作为意象的起点,而当浮现侧重于物的时候,倾向于被忽略。

4.  无题

一片荷叶池在她身下铺展开来,一眼望去,无边无际。她浮在空中,一些透明的圆形分子,带着黑色的脉络,象蚊子一样突然出现,掠过她眼前,渐渐消失。

*    *        *        *

在写完以上“意象”之后,我才明白,只有展开才能称之为意象,一个静止的、瞬时的感受记录,并不能称之为意象。严格来说,它们只能算一个可以展开的意象的起点。真正的意象必须经由沉浸,展开后才能形成。

一个出之于心有所感后记录下的"意象",往往带着过于强烈的预设,近乎一种概念化的表达,背离了意象探索发现的本意。但同时,从个人经验来看,有感而发又是最容易让人开启的意象起点。如何扬其长而避其短,是今后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只有沉浸,才能产生出真正的,完整意象。沉浸,是写作的真功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