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4 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点思考
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点思考
4.12-4.14武汉地质大学组织了第二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及操作实务研修班,由于时间冲突,只能没能到现场,只能在微信群里看众多同行的欢聚与畅聊。为了和大家同步,保持参与,特此,写一点个人的感想。
1.科技成果的概念
“科技成果转化”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于1921年提出的,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到:实现生产要素从未有过的“新组合”。把有创意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可以获利的商品及其产业。熊比特认为,“创新”属于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不仅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指把已经发明的科技引入企业,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即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动力,就在于它对经济增长效应的重大作用。
“科技成果”一词具有中国特色,在国外很少有这样的统称,在特定的项目中是以某种具体形式来表达的,比如:学术报告,论文、著作、专利等。少数国家如美国虽然有“科技成果”这一概念,但主要用于宏观的描述科学技术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应用的过程,强调的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重视的是结果,即不论是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的方式还是通过计划的方式进行转化,最终都是实现了应用,因此更加强调的技术的生产力属性。这与“技术转移”、“新技术商业化”等概念都存在显著的区别。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将公共资源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孤岛中走出来,为公众所用,并流向社会生产。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不同的行为主体的不同利益,因此,需要进行技术转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转移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技术转移过程中,为了满足技术接受方的应用需求,需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但是同样的科技成果沾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2.成果转化的内外环境
提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大家都感觉很重要,但又都感觉,还不是时候,想起来总是觉得困难重重。
其实,目前中国的成果转化环境已经大幅改观,并且在不断的改善,可以说我国的成果转换的潜力非常巨大。
这不仅仅是由于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制造业规模,更重要的在于其对创新技术的渴求,以及有利于技术转移转化的特有环境。
大家常常感叹中国的高铁发展迅猛,仿佛一夜间,中国的高铁里程就超过了全世界所有其他国家高铁通车里程之和。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技术转移,后续,进一步成功转化的案例,由此,也说明了我国对于技术转移,并成果转化的能力
3.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流动与演化的过程,包括“转”和“化”两部分,其中,
“转”是科技成果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转移,“化”是科技成果不断具体化、产品化、商品化与产业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转”的过程,在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下,科技成果供(高校,科研院所)将技术流行科技成果受体(企业和衍生企业)。
目前越来越多“转”的过程,由作为第三方的科技中介机构参与甚至是主导,其在供体和受体之间建立起来科技成果的供需平台,提供支持性、系统性技术服务,促进供体和受体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得成果转化顺利进行。这一过程,科技成果的权属发生了转移,体现在空间位置的改变,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决定了双方的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比例。
“化”的过程,具体涵盖了小试、中试、产品化、商业化以及产业化等环节,描述了科技成果在受体内部接受二次开发和应用的过程,同时,还伴随着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
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成果发生了“质”的改变,将最初的实验成果变成了可以应用于生产的成熟技术。我国科技成果的一个很大的瓶颈就在于这个“化”的过程,如何将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是我国需要加大力度去解决的重大问题。
4.技术转移的主要方向
未来的技术转移要方向是两个。
第一个,从西方科技强国到我国的技术转移会进一步加大。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R&D投入位居世界第二,科技创新能力进步迅速,已经成为国际技术创新的具有非常重要一员。但是,西方科技强国技术积累雄厚,研发手段和能力领先,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我国学习的榜样和引进技术的来源地。近几年,中国对外的投资快速增长,不少巨头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迅速的获取了海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市场和品牌影响力。而对于一些当前在国际舞台上竞争实力还有欠缺的公司,获取海外先进技术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一些跨国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
另外一个,转移的主要方向就是从学术界向产业界的技术转移会加强。
目前,越来越多的认识到:真正好的技术还是在高校里。
在西方科技发达的国家,很的科技型公司创业成功的模式基本都是这样的,即:创业经验丰富的CEO,从最好的高校里面得到了这个领域最牛教授的先进专利,然后借助他们自己在业界有影响力,资源和人脉,获得风险投资去创业,然后经过8到10年,他成功地把教授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了产品,上市后获得了欢迎。这样的案例现在越来越多。
同时,由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高效、快速的从外部获得技术突破,并形成技术优势和竞争力。
5.成果转化目前卡在哪里?
2015年以来,国家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国家层面上“三步曲”(全国人大“立法”、国务院实施“若干规定“,国务院办公厅提出“行动方案”),加上教育部的“二重奏”(“若干意见”和“行动计划”),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迎来了春天——体制机制束缚打破了、权利下放了,科技界、产业界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然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任然没有突破。
核心问题在哪里呢?在我作为一个高校人员来看,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相关配套的政策还有待完善。比如,涉及到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何科技人员兼职创业的问题,高校依然没有具体的细化政策。对着两个问题,基本是采取回避、绕道的态度。
第二,缺乏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与国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相比,国内高校普遍缺少的是专业化的机构和人才,高校的成果转化工作,目前更多仍然办理各种手续的行政服务。
第三,成果转化的原始动力不足。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能给创新主体提供成果转化的压力和动力,并构成成果转化有效进行的原始驱动力。但是,由于科技成果发展存在自身的规律,很难完全融入到产业体系中。创新主体的“拥有感”、“紧迫感”、“获得感”不足,在行使权力方面,仍然有阻力,成果转化转中“获得感”也不够,因此,动力、压力、激情都不够充分。
小结:
成果转化工作任重而道远,告别纸上谈兵,不仅需要政策,技术、人才、服务、资金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也需要各方的认知水平发生改变,比如,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界的相互信任感的建立,以及形成相互分享、相互协作的习惯,还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服务体系、融资体系的建立,并真正形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