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2019-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阿冉Ran

读到《斯通纳》的推荐语,马上想到了毛姆的《刀锋》,以为也是一个人对生命疑惑苦苦探寻的故事。然而,跟预想的完全不同,这一个庸常生活中的失败者的一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剧烈的冲突,平铺直叙,不紧不慢的展开。但是他过于真实,真实得就像我们自己。

《刀锋》里的拉里,从朋友的死亡开始了对生命的恐惧和疑惑,他阅读大量书籍,晃膀子,旅行,体力劳动,贴近自然,了解宗教。终于在印度顿悟,然后回归生活。拉里的眼神是清澈的,随和的,坚持的,没有抱怨,尖刻,孤傲,只是在不停的探寻,用尽所有手段。

斯通纳的一生则是被推着走的,他年轻时候没有太多纠结生活的意义,父亲安排他去上大学他就去,老师劝他留校任教他就留下,一厢情愿的选择婚姻就忍受她,找到了高山流水的真爱却又放弃她。只有到了老年,跟心胸狭窄的系主任较劲的时候,才有了几分倔强有趣。大学是一座心灵避难者的乐园,高墙之外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似乎没有影响到斯通纳。他没有想去打破过什么,在经年的岁月里慢慢构建出自己的内心体系。他在失败的婚姻中,只要找到一些可以栖身的角落,也许是一间自己的书房,或者与孩子相处的些许时光,便默默的生活下去。系主任对他的各种刁难,他也化解接受,固执的对教学和学术倾注了热情。生活是伤痕累累的,斯通纳没有叫喊痛哭,年复一年的穿过春季的校园,从年轻到退休。弥留之际,冷静理智的沉思自己这辈子看上去似乎难以回避的失败。

拉里是让人崇敬的,他敢于抛弃一切外在,只为追求内心的答案。斯通纳则是我们自己,疼痛而平静的活着,活过,又死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