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
回家的季节又到了,看到这圈那文的,回家,又成了季节了。一年四季365年都可以回家,只不过中国人的农历年回家是别样的,如过节,更是精神与灵魂的回程。
昨晚,路边一人问那儿有订火车票的,好久没有在网下买过,已不清楚。告诉他去找,也告诉他上网弄,他打开手机开始捣弄。回家,似乎也如侯鸟迁移,古今相继,不息其心。
看圈,好多学生晒回家的机票车票,还有的晒着日程。回家,又似乎有多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需要。当迁移有了自由,那家总是与离别相连,与聚合相期。离而回头顾盼,别而心念归程。而过年,总会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老话里浸泡回家的心潮。
“少小离家老大回“是那山隔水绝年代人的回家长途与遥遥之期。走时青丝少女,归时白发婆婆,并不多见。而对于黑发少年,回家已是黄发或白发人,倒是常见。甚至走时孩子不会走路,归时又见孙子的喊爷时。如是脚量山路车行平原,而江河阻隔的时代,士子商贾官宦大概是这回家的主流。诗文曲辞常诵吟离别苦,羁旅愁,聚合难。《西厢记》那崔相国只能以灵柩归去,还因兵乱而半途停在寺庙。若是那穷困落迫之人,大概连个埋入祖茔的机会,都渺茫。
时代变迁,历史的大潮,异族中原,家,可能就是几百的栖息地而已。魏晋南渡,江东士族,《兰亭序》之后的还会怎样的家?而后历史历代,家可能只是几代人,可称为祖上家,祖先曾留下的地儿,上有茅草或瓦片,下能搭灶饱肠肚的地方。可历史并不会停息安宁。多少次兵乱战火,又有多朝代更替,人之远避,而家能随之迁移吗?祖上的阴宅却永远在那当初的地?活的人又有谁处为家?
一九四九,大概是离得最近的,大规模的别家又别土的时间。国民党元老晚年站在高山望他的家,他的老家,还愿葬之高山而望家。活不能探家,死也难入祖茔。这家大概是伤到骨子里痛。政治,家能否为家,永远都是敏感而又千言万语无法言述的。
历史造就家,毁掉家,也可迁移了家,但永远不会让家固守一方,万年唯此不易。
1978年以来,当社会有了更多更大迁徒自由度时,家又染上时代特点。开放,让一部分人开始迁徙,南而北,北而南,更多是由乡村而城市,除了传统的上学,革命工作外,更多是一部因政治解禁推进,而伴随经济活动而来的家的移动。自然伴随分离,拆解,重建,……而家从外形到内住的人,都大变样。家也就有了更丰富的含义,更丰富的形态。城镇化,商品房而来的家,家,可能大小家有别,老家新家也不同。爷爷家,外公家,爸爸家,自己家,儿子家,甚孙子也有家,家家家,已生新的形,已产生新的关系。经济让家有了更多可能。
家的移动,与交通还有更大的关系。高铁时代,飞机时代,汽车时代,是相继的力量,让家的移动更快更频繁。而回家,也在不停的变迁。当年村口大槐树的离家,到今天千里早出晚能归的快速。回家的路变了,回家的意味也变了。当回家不再千难万难,家又将向何处去?当年,很多人过年走不了,不能走,铁路一票难求,从广州到南京几乎四十小时,如果走得不顺,可能回家不是过年,而是到新年拜年,甚至有人还在路上看千家万家过年吧。
回家,因过年,而过年,才有的回家,是无奈中的庄重,又是庄重的年年重复。回家,是让灵魂找到根,让精神找到源。那可是血脉中的。而这血脉似乎也只能一代二代。三代四代迁徙移动,家已不是最近的地方,心不是最紧贴的。
从前几年消息,好多青年租男友或女友回家,或不回家,那只不过是父母的家。这家当传宗接代的任务想法在变化时,家不知是住的,还是其他。今天不恋不婚的增多,老家到新家,家会向何处去?
家离乡土,家在街市,家在迁移。而回家,将因而家的变化而变化。明个,回家,回谁的家?我还没放假,等吧。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
回家,移动时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