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教育

2018-07-25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是真老师

思想指导行为。如果孩子行为出现偏差,如懒惰,爱抱怨,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心,缺乏上进心等等,都反映着他背后的思想认知是有问题的,而他的思想认知来自哪里呢?来自他的生活环境,他的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人。“孩子的问题,实际都是父母的问题”,是父母或其他家人错误的爱造就了这个问题儿童。每个儿童天性是爱成长,爱学习的,父母天生是爱孩子的,但是“爱”也有正确的爱和错误的爱之分。父母有意或无意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家庭教育。

很多父母的言行是无意识进行的,但是精英阶层通常对自己的言行保持较高的觉知力,例如,亚洲首富李嘉诚,两个儿子在国外留学,他去公办出差,儿子们骑着自行车见他,没有车接车送,目的是为了锻炼儿子们多与平民阶层接触,体验真实的生活,但是他在儿子们很小的时候,在公司开董事会议时,会安排人在一旁摆两个凳子,让儿子们坐在那里,听大人们是如何开会解决问题的。李嘉诚对儿子们物质上的不放纵与精神上的富足给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他对孩子的教育带有明确的目的,保持着高度觉知力。

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父母该怎么办呢?顺其自然,“树大自然之直”?还是积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来?抑或是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给学校老师?父母们的不同认知会决定他们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对于我来说,我会承担起100%教育孩子的责任来。

对孩子进行心理行为教育,就是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去掉坏习惯的过程;就是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认知,去除错误的观念,提升认知,认知不断迭代的过程;就是通过行为教育(饿饭,打手心,军训,禁闭等),让孩子原先的观念和思维在现实中碰壁,从而愿意接受教育者提供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更通俗的讲,教育者通过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心理引导,从生理层面(利用条件反射原理),意识层面(提升孩子的觉知力),体验层面(承担责任),让孩子对自己的言行越来越有觉知力,减少无意识的行为,把新的正确的认知(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深入到他的潜意识。慢慢的,随着他认知的改变,心理的改变,行为必然会有所改变,必然会朝着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发展。

其实这不就是教育的意义吗?教育就是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那孩子行为的对错又由什么来决定呢?由教育者的教育目标来决定。比如,有的家长认为,爱和自由是目标,有人认为做个受人欢迎的人是目标。那么当两人看到孩子与人吃饭只顾着自己,不管他人时,一方就会认为这是对的,是孩子的天性;而另一方会认为这个行为是有问题的,孩子需要得到教育。

(此时,作为家长,请思考,你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目标不清晰或目标错误,依然得不到好的结果。想清楚你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后,再采取行动。)

我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独立思考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能力帮助别人,受人欢迎。

1. 拥有健康的身体:意味着要了解什么是健康饮食和健康的运动,并每日践行;

2. 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

也可称之为正确的观念,思想。我认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利他的价值观就是正确的。能够帮助孩子具有在未来社会上独立,有尊严的生活的素质和能力,就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传递的就是正确的价值观!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中,与他人的协作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认同感,所以教育首先要符合社会的需求。

3. 有独立思考能力:会批判性思考,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4. 有能力帮助别人:这就要求孩子至少要有一技之长,能够为他人解决某些问题,为国家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5. 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孩子了解人性,了解两性特点,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6. 受人欢迎:这项是综合素质的反映。

所以,

我更愿意给孩子提供的是,有爱,有自由,但同时有规则的教育。

我更愿意对孩子:明确规则,赏罚分明,温柔而坚定的执行规则。调整孩子的不良行为,帮助他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增加智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