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心理

容易愤怒的人,心底里藏着成堆的“应该”

2025-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白白心理咨询

解决情绪困扰,单转变认知是不够的

很多人以为,情绪的问题,只要转个念就能解决。

“要换个角度想。”“多点正能量!”

但你有没有发现,知道归知道,做却做不到?

认知上的明白,只是表面。如果内心的底层信念没有拆掉,就像孙悟空摘不下金箍——即使不动,也会隐隐作痛。刺激一来,痛感就卷土重来,连呼吸都像在打结。

情绪的痛苦,其实是“被内心深处牢固的信念勒得喘不过气”的痛。

容易愤怒的人,心底里藏着成堆的“应该”

举个简单例子。

有人插队,不按规矩来?

看到孩子不好好学习,心里一股火上来?

看到同事犯了错,立马就想骂人?

很多愤怒,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应该规矩!”“应该听话!”“应该这样做才是对的!如果这些“应该”没有实现,立马就会引发愤怒。

可是一旦知道——插队的人可能有紧急情况,孩子心不在焉,是因为家里出了变故。同事犯错,是因为身体不舒服。

于是情绪往往就会从愤怒,转成了难过。

情绪本身,并不总是和事情挂钩,更多时候,它挂在了我们的自以为是的期待和未能完全看清的现实之间

理智≠压抑,学会和情绪同频

必须强调,理智从来不高于情绪。

在这个主推理智的时代里很多人一听到“理智”,就开始强忍,拼命告诉自己:“不能生气,我要大度!”

但压抑情绪,就像捂住了水壶的蒸汽孔——憋得越久,爆发得越狠。理智如果用错了方向,只会变成对自己的二次伤害。

真正的理智,是允许情绪流动。

不是告诉自己“别生气”,而是告诉自己,“我现在很生气,这没关系。”

允许情绪穿过我们,但是不付诸行动。

为什么有些人一点就爆?愤怒里住着受伤的小孩

在职场里,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同事:

同一句话,有人一笑了之,有人却脸色瞬间铁青,怒气冲天。

为什么差这么多?因为对某些人来说,那句话踩中了他们心里最敏感的“应该”

“你应该更聪明。”

“你应该更优秀。”

“你应该不犯错。”

每一次爆发,背后都有无数未被好好看见的伤痕。

就像小猫炸毛时的弓背——攻击性的愤怒,很多时候,是对自我边界的一种本能保护

愤怒不是坏事。压抑愤怒,或者让愤怒失控,才是问题。

如何让自己在愤怒中不迷失?

情绪来临时,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打压自己,也不是冲出去吵架。

而是建立一个安全阀门

比如:

洗把脸,物理降温;

暂时离开冲突现场,给自己留个冷静的空间;

闭上眼,问自己:“我真正的痛苦,来自哪里?”

愤怒是一面镜子,照见了那些被压抑、被忽视、被要求必须“完美”的自己。

每一次正视自己的情绪,都是在帮自己松动一点点金箍,直到彻底去除。

情绪不是敌人,那些压抑跟束缚才是

我们已经太习惯压抑了。小时候被教要听话,要争气。长大后,我们学会了把委屈吞下,把怒火按下,把悲伤藏起。

可是,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它们会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某句不经意的话里,以更剧烈的方式爆发。

真正的成长,不是变成一个“没脾气”的人,而是变成一个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也敢好好表达的人。

小剧场——“表达愤怒,而不是愤怒地表达”

比如,有一天你加班很晚回家,家人随口一句:“怎么又这么晚?是不是又在外面玩了?”

听到这句话,你瞬间气炸了。心里翻江倒海:“我这么拼命工作,凭什么还要被误解?”

这是第一反应:情绪冲上来了。

但这一次,你没有立刻回怼,而是深吸一口气,感受了一下胸口的火热和酸涩,然后平静地说:

“我听到你这么说,我其实有点难过也有点生气。

我今天真的很累了,我是为了工作在努力。

希望你能理解,而不是一上来就怀疑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