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故事故乡童年故乡记忆

老屋记忆

2019-01-14  本文已影响0人  爱笑的鱼521

   

老屋记忆

    最近常做梦,梦回孩童,梦回那间老屋。

    其实,我在老屋住的时间并不长,留下的只是某些记忆片段。老屋是豫西山区最常见的那种土屋,老屋只是普通,其实不老。

  用水和上泥,土要选取粘性好点的土,我老家下雨时的泥,能把穿在脚上的胶鞋给拽掉,常常有人戏称为“黄胶泥”,就是这样的泥再掺上麦秸杆,放在用木头做好的模具里,打制成土坯,然后晾晒,待其晒干,再用泥把打好的土坯纵横交错垒砌起来,这样的墙叫“毛坯墙”,而后在毛坯墙外用泥模具再刷一层兑了麦秸杆的泥,墙体看上去平仄整齐,才算完工;条件好的人家,会在土墙外面再垒上一层村前砖瓦窑上烧制的蓝砖,看上去漂亮又结实,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墙体与普通的泥墙相比更彰显了主人家光景的殷实。土屋,冬暖夏凉,保温防潮,性价比极高。

    村东头张家娃该结婚了或村西头王家旧房要改造了,全村或邻村的“泥瓦匠”都来帮忙或者打个短工,个把月功夫,一座漂漂亮亮的土坯起脊瓦房就成型了,讲究的人还会在屋里泥墙上糊上一层报纸或者日历画,土屋的“泥土味”似乎就少了很多。这些“泥瓦匠”都是业余特长,出之人情,一般不收取工钱,主家也会以最好的饭菜招待。一座土屋,也是全村人的情谊。

    我与老屋的故事并不长。

    印象最深的是老屋的墙。到了该去上学的年龄,妈妈用没烧完的柴火棍当笔,工工整整的在老屋的墙上写上“1,2,3,4,5……”“a,o,e,i,u……”,并教我跟着读写,直到后来老屋的泥墙被改造为砖墙前,那些字还清晰的留着……这是一段懵懂的时光,大部分已经被我遗忘,可是妈妈写下的这些数字和字母,至今依然印在脑海挥之不去,感谢妈妈,感谢老屋,给了我最初的启蒙。

      在老家,基本每家每户都是四合院的模式,我家老屋的门,最初是跟爷爷家一个院,算是东厢房,西边厦子是我小叔住的,爷爷奶奶则住在上房。后来,爸爸又在紧邻爷爷的院子又落成一座用砖砌的房子,老屋的门被填上砖,在后墙上又重新开一道门,这样把我家和爷爷家就分开了,老屋也被成了厨房,我和老屋每天相处的时间只剩下一日三餐吃饭盛饭那会儿功夫了。

    老屋的门被改了方向,可是割不断做饭时的味道,做了厨房的老屋和奶奶家的厨房紧挨着,我和弟弟隔着墙总能听到奶奶在厨房叮叮咣咣慌忙着,偶尔奶奶做个好吃的,也躲不过我和弟弟的馋虫,我们总能恰到好处的跑到奶奶跟前逮个正着。印象最深的,还是过年爷爷煮肉时,他总是会在肉快熟时,扯着嗓子喊一声,我和弟弟倏地一下就到了爷爷煮肉的锅前,趁他不注意,一大块儿肉就到了嘴里,爷爷嗔笑着,用煮肉的钩子在锅里一翻,找到瘦肉最多的排骨,捞出锅,余下的就是我和弟弟啧嘴巴的声音了……

      小时候,身体孱弱。一到冬天,咳嗽不断。妈妈经常晚上做好饭后或者临睡前,在老屋的灶台下再燃一堆秸秆,在盛饭的勺子里给我做白糖煎鸡蛋,或者蛤蟆草煎鸡蛋……现在想起这些还直流口水。老屋给了我最美味道和最温暖的记忆。

      两年前初夏,我和朋友到七峰山。到山跟前,一座有些破旧的土屋“四合院”吸引了我,不由得驻足,从大门往里探望,没想到,一个声音响起:“闺女,想凉快,来屋里凉快吧”,原来屋里是一位老奶奶,我进门,一股清凉扑面而来,脚下的地面被打扫的一尘不染,正堂间隔置着一面上了年代的朱漆屏风,看上去非常精致,一张小方桌放在另外一面靠墙一角……这样的情景一下子把我的记忆拉回到小时候的那些光景里。

    老屋早已不再,只是那些斑驳的记忆被刻在心底最柔软处,关于老屋,我想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故乡或者童年的时光吧!

老屋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