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的“爱”与“怨”
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在处理问题。它们来自于父母与孩子之间,来自夫妻之间,还有的来自于朋友之间。其实,问题之所以要处理,是因为它在我们心里足够重要,想要一个好的结局。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思考了很多,学到了很多,所以想着把这些心路历程写下来,做一个记录。但是,我也知道它不是成熟的,且走且学吧。
亲密关系会产生矛盾,很多是因为处理问题的方式、思维不同,所以才会有分歧。最为典型的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天下很少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自私的,基本都是从“为你好”的角度出发,苦口婆心,日夜操劳。父母们生怕自己的子女受委屈、走弯路、踏错步,紧张、焦虑,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上学到结婚生子,步履不停,未曾停歇。从这个角度去看,父母太辛苦了,很伟大,子女的不顺从就是不懂事,甚至被架上道德台,背上“不孝”的骂名。但是,他们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子女,他是独立的个体,他是有自己的思维与想法的,他不是谁的附属品,也不是父母梦想的继承者。因此,当父母指责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之前,是否应该先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他是怎么想的?如果说,在探讨问题这个维度上,父母不以家长身份自居,而是用一种平等的态度来跟孩子沟通交流,效果是不是就会好很多呢?同样的道理,90后的子女们,很多都接收过高等教育,没有一个孩子生来凶恶,不懂感恩,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但是,年龄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时代背景的不同也是客观存在的。30年前,对大部分人来说,解决温饱问题可能是主要矛盾,而如今,恐怕很少有年轻人去为下一顿有没有饭吃而发愁,多的是对自由与尊重的渴望。当50岁的人还是聚焦在“安稳度一生”上的时候,25岁的孩子可能是更向往新鲜的空气、有趣的灵魂、和丰富的阅历。这些,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不理解没有关系,但是,孩子啊,你可以大胆把你想要的说出来啊!一句“算了,说了你也不会懂”算是怎么一回事呢?你觉得父母out了,老土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们都经历过什么?他们为什么会给你这样那样的建议呢?他们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在撂狠话之前,先去耐心听一听长辈的话,可能就觉得可以试一试呢?
其实,父母与子女,有天然的鸿沟在。代代如此。这不是哪一方的错,这是年岁划过留下的痕迹。填平它的最好方式,就是以平等的姿态去沟通、交流、表达爱。父母不盛气凌人也不颤颤巍巍,子女不不屑一顾也不言听计从,双方彼此好好说话,是这场亲密关系的粘合剂。
还有一种亲密关系是夫妻之间,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说它特殊,是因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凭着玄虚的“缘分”二字,从茫茫人海中相遇,本就是一场偶然。两个原生家庭、生长环境不同的人,靠着什么走一辈子呢?当然是“合力”啊!两个人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用产生的合力,会让彼此都很轻松。相反,如果双方的力量散开,可能走得会很慢,甚至扯断。我一直认为,自成为合法夫妻那一天起,这一个小家就成立了,从此,无论刮风下雨、天晴日和,这几间房就是我们最安全、最坚固的地带。在这片屋檐下的所有的争执、辩证,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去抵抗外边的枪林弹雨和未来的迷茫不安,而不是互相残杀和走向崩溃。如果是后者,那是埋伏在身边的特务,而不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夫妻之间的相处,家家有道。但是,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可能会走得相对愉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