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外婆的澎湖湾》

2017-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四月的纪念_baec

         我一直认为,当代华语乐坛流行音乐的开山之作,一定应是《外婆的澎湖湾》。这首诞生于1980年代初的台湾校园歌曲,其在民间的传唱面与影响力,远在大陆第一首通俗歌曲《乡恋》之上。

         很有意思或是说很不可思议的是,那个时代,唯一的传播手段就是收音机,自己和身边诸多人,居然很快也学会了这首歌,当然,歌词也有许多不解之处,现在还是不大清楚,究竟是“缀”还是“随”斜阳呢?

        这首歌火到什么程度?反正在八十年代,稍稍年轻的人,几乎都会哼几句。八十年代末,初中音乐考试,一位平时文文静静的男同学,就唱了这首歌,当时很佩服他“思想解放”,比较前卫,敢唱流行音乐,因为我当时是字正腔圆地唱了一首《牡丹之歌》,老师赞许甚至吃惊的眼神,至今难忘,呵呵。

        比较离谱的是,当时,甚至还有一首恶俗不堪的《大桥南》在坊间流传,就是用了此曲填的词:“晚风轻拂大桥南,我坐在桥中间”。除此之外,好像还有更为下三滥的词,不提也罢,真是糟蹋了这么好的曲子。

        初听此曲,应为王洁实、谢莉斯的版本,这两位算是内地传唱台湾校园歌曲的领路人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好歌,皆由他俩在内地首唱,当然,今天听来,似有让人不很满意之处。

       此外,张明敏唱过,刘文正唱过,蔡琴也唱过,但现在个人觉得,最好的,还是潘安邦演绎的那个版本,因为他是首唱,叶佳修为他而作,他为外婆而唱。

       歌词中,晚风,斜阳,沙滩,白浪,椰林,这些关键词所构成的意象,些许浪漫,些许温馨,更是自始至终包含着醇厚的暖意,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旋律再次响起,情绪也很自然地被唤醒和调动起来,自动将内心深处自童年开始就珍存的那些亦真亦幻的画面,一一组合起来,营造出唯有自己才能懂得和体会的独有意境。伴着音乐,在那意境中浮浮沉沉,一时会忘了身在何方。

       三十多年了,歌中的外婆早已不在了,歌者潘安邦也刚刚离世,唯有歌曲,依然抒怀。今天再听,仍然感觉“一遍有一遍的成色” 。

       然而,总觉辞不达意,套用一句歌词:“言语从来没能将我的情意表达千万分之一”。再引用一下别人的评论:“潘安邦的故事,叶佳修的代表作,校园民歌运动的纪念碑,乡土情怀的音乐写真,童年生活的纯真回忆,影响一代人的不朽之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