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谈谈情,说说爱

因为爱情

2018-08-31  本文已影响38人  112abc3d5a5e

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与《当你老了》的联想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你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

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在炉罩边低眉弯腰,

忧戚沉思,喃喃而语,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威廉·巴特勒·叶芝《当你老了》

读罢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便不由自主的想到叶芝这首脍炙人口的《当你老了》。当我在追根溯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时,又惊奇的发现诗人叶芝有着《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男主人公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类似的感情经历。这简直让人不由自主的怀疑是不是马尔克斯也曾读过叶芝的这首诗,并为诗中的情感所深深打动。在努力探寻诗歌创作者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才创作了这样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

弗洛伦蒂诺与叶芝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曾在年轻时一见钟情般的爱上一个貌美女子,都曾因自身的卑微与羞怯爱而不得,于是只有把自己的一腔情意绵绵写进无数封的情书中,期盼梦中的那个女子有朝一日能够看到他一笔一划中的情真意切。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的岁月的等待,他们却一刻都未放弃对当初那份爱情的追寻,尽管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在他们看来爱即是永恒。唯一阻碍他们追爱之旅的进程的就只有死亡与衰老。

而小说与现实的不同在于,小说中蕴含着更多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

从费尔明娜·达萨成为寡妇后,弗洛伦蒂诺当面向其做出庄重沉着的爱的宣誓:“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半个多世纪,就是为了能再一次向您重申我对您永恒的忠诚和不渝的爱情”,到小说结尾处“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一生一世’。他说”。弗洛伦蒂诺追寻爱的过程可以说是相当顺利了,尽管也有过挫折和无底的绝望,可是命运之神总是喜欢以捉弄人的嘴脸,面对一个堕入深渊时的无望的人,又突如其来的给予其希望,五十多年的等待终有一日还是实现了,甚至于在外人所看到的那样,他们像是一对经过生活磨炼的老夫老妻,且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

而现实生活中的叶芝,苦苦守候那份感情长达30多年,直至他52岁时,他的梦中情人茅徳·冈成为寡妇后,他的求婚依然被拒。甚至在他临死前的几个月,他写信请求与她喝茶,茅徳·冈仍然是毫不留情的拒绝,甚至不愿意去参加叶芝的葬礼。

这等穷极一身的无望的守望,正如彼岸花的花语表示的那样——无望的爱和永恒的爱。因为现实的爱情太过于绝望,促使诗人只能去追寻理想中的爱情,他在诗作中想象的是那种超越爱情,超越时光的永恒的爱。

他想象当她的容颜经过无情岁月的镌刻后,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时对往事的无限追忆,仿佛在记忆中能触及到那个从来都如影子一般默默守护的人,懂得他的忠贞不渝的决心。

可这注定是一个遗憾,穷尽一生,一场大梦,所有的执着在不知道什么时候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偏执。我宁愿相信,他或许从来追寻的都只是那个爱而不得的影子罢了。正如《诗经》里那些“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求索,亦或是《赤壁赋》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那些追寻。

当我一遍遍吟诵着叶芝的这首《当你老了》,愈发觉得这首诗仿佛就是弗洛伦蒂诺的爱情独白,他给费尔明娜写过那么多首情诗,小说中却并未透露只言片语,当我读罢这首诗,理智告诉我这就应该是弗洛伦蒂诺所写下的那种情诗。

如若推翻我一开始的假设,即马尔克斯写下这部小说是因为探寻叶芝诗歌创作时所闪现的一刹那灵感的促使。那么这只能说是一个巨大的巧合了。世界上有那么多种爱情,它们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历史的始终,甚至当下也在开始和幻灭着,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而弗洛伦蒂诺和叶芝的爱情偏属于那一类——时光的漫长等待中让人震撼与心碎的爱情。它们都值得被永久铭记,无论是以诗歌的形式还是小说的形式,无论是给予后人以借鉴亦或是对最高爱情的一种阐释,它告诉人们一个真理:爱本身因其伟大而不朽。

因为爱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