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每周一招|跟着于老师学习无声语言的妙趣
文/丹老师
研于老师的课例领略的是他课堂的精髓,读于老师的故事感悟的是他内心的博爱。每一个故事都蕴藏着对学生深切的关爱,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切为了适应学生发展规律而采取的教学策略,还是在管理学生中所运用的智慧妙招,无不体现着于老师“儿童的语文”的教育观。
于老师课堂上在教室走动,或了解情况,或解答疑难,或提醒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即使什么也不说,对个别不自觉的学生也会有督促的作用。这样也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课堂上的连续细微的动作是对学生发射的信号。
面对陌生的学生,为了调节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于老师率先举起自己的手,连身子都侧立起来了;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把耳朵对着发言的学生;带动全班同学鼓掌,这些都是体态语言。
什么是体态语言呢?也叫身势语言。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和头、手、肩、身的动作、姿势等。有些是自己规定的,有些是约定俗成的,如翘起大拇指表示赞许。有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带有国际性,如愤怒,竖眉瞪眼;羞愧,面红耳赤;小孩向妈妈抗议或表示不满,则坐在地上不起,甚至打滚。
大量的实践证明用体态语言表达效果更好。在课堂上大的框架要粗线勾勒,小的细节要细线描画。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
老师上课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睛老是盯着教案和课本,是无能的表现;眼睛老是看着天花板和窗户,是胆怯的表现;眼睛老是看着某些学生、某一角落,被忽视的人就会有冷落感,还会给个别不专心听讲、不守纪律的人可乘之机。
不满,警告,严厉,生气,亲切,鼓励,期待等等信息都可以让眼睛快捷便当地告诉学生。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许多口舌,会让人觉得老师沉稳,会使课堂“干净”。批评学生要限时,说的话要限量。尽量不给学生留下背后挖苦、嘲笑的把柄。这是我特别要时刻提醒自己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睛能够表达很多意犹未尽的语言,有的时候让人不寒而栗,有的时候让人心领神会,有的时候甚至能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课堂上不乏有几个爱做小动作的孩子,其实他自己本身也想听课,只是注意力不受控制,一会儿工夫就跑神儿了,开始摆弄自己的“小物件”。正在《太阳》这篇说明文中探索,同学们都在用心寻找说明方法,思考自己的感受。
这时小R又开始了他的“拆卸大行动”(他喜欢拆卸一些文具,比如把钢笔的部件全部拆下来,然后用这些部件组装成别的造型;或者装上一些自己发明的不明液体),玩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与同学们的课堂状态格格不入。由于他的位置比较靠前,我一眼就看出他的小心思,此时一句严厉的提醒或许就破坏了课堂的节奏,从而耽误大家的时间。于是,我停止了讲课,静静地看着他。突然极其安静的课堂,仿佛让他慌了神儿,一抬头我们俩目光对视,他马上乱了阵脚,把自己那些心爱的“小宝贝”往抽屉里塞,赶紧坐端正了。
就这样一个眼神过去,让他也有了敬畏之心,那节课听得异常认真。其实每个孩子他都渴望自己能够好好学习,做一个让家长和老师都放心的孩子,只不过有的孩子自制力不是太好而导致了不当的行为。作为老师我一直在努力学习着从了解中体谅孩子的行为,让他们能够真正生活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环境中。
于老师注意着每一个育人的细节,不仅在教学中,在跟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中也渗透着他无声的语言。跟孙建军同学在办公室的谈话,于老师起身搬来一把椅子,放在他的侧面,并且掌心向上说:“请坐”。其实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育人。于老师说:请人进门,请人坐下,手掌心一定要向上,向下就表示不耐烦。批评学生,最好让学生坐在侧面,这样会减少对立情绪,减少畏惧感,使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易于接受批评。即使一般性谈话,坐在或站在侧面也好,这样使人感到亲近。客人进屋,微抬右手,掌心向上,向室内一指,表示诚挚、热情。高了不行,高了表示欢畅、赞扬;低了更不行,低了是表示无可奈何。参观的人要离开,双手自抚腹部表示恳切、谦虚。高了也不行,抚胸表示反躬自问。
无声语言的育人功能不言而喻。跟着于老师学教育,眼中有爱、有光、有学生;行中有为、有标、有身教。一切为了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