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情,必须歌颂||遇见最美古诗词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此诗,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名句。
目睹沧澜之海后,此生怎会为细小绢流驻足。领略过如梦似幻的巫山云雨后,别处的天空再无云彩!
这首诗创作于810年,关于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
一说诗中主角是崔莺莺,即为诗人所写《莺莺传》中的女主角,以寒族女子崔双文为原型。
“是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崔母)其子曰欢郎,可十馀岁。”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元稹与崔女相爱,止于803年。其后元稹为攀附权贵,娶了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女韦丛,将崔女抛弃。
另一说法则是此诗是为了27岁即为病魔夺去生命的韦丛所写。
现在,我们人在千年后,眺望历史长河另一端,观这位能将爱情写成千古绝唱的灵魂诗人,自然是希望其人其行与其诗相互映照——因能极于情、故能极于诗,才不辜负我们千年如一日的将其传唱。
但真像如何呢?
据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考定:元稹的悼亡诗即为元配韦从所作,其艳诗则多为其少日之情人崔莺莺而作。
那这首离思五首.其四究竟悼亡诗,还是艳诗呢?
其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意思为经历过大海则不见潺潺小溪,与巫山的云雨缠绵过,天下的雨滴就再也湿不了我的衣襟。
第一句化用《孟子》中“观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之句,以沧海之水、巫山之云形容其爱情之浓烈。
第二句取了宋玉《高唐赋》中云为神女所化之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讲其爱人的容貌如此美丽,天下的女子都莫有可比者。
其三“取次花丛懒回顾”,我行走于天下奇艳、五色斑斓的花丛之中,却也不愿意再看一眼那美丽的花朵,复述并强调其第二句的情深之意,表明自己不再有沾花惹草的心。从后来元稹所作“觉来八九年,不向花回顾”,应是把这个承诺当真并践行下去了。
末句道出花中行走不回顾的原因:一是因为我已看破红尘,有出世之念、修道之行;二是因为有沧海之水、巫山云雨般的女子在我心中。这一句宛转低回,忧思缠缠,如不绝之心声,世人传唱只有“沧海”“巫山”之句,实际我是读到此处才觉心肝颤动。
我去求佛修道,去品经读文,便是作出千古文章又如何,心中的你早已消逝,所有的作为,不过是失去你之后的一种无聊消遣罢了。
全诗立意极高,却又张驰有度,从沧海巫山转为款款低吟,又具出世之风情,瑰丽多彩兼有仙风道骨,确是可传千古的绝唱。
写到这,我也觉得此诗必为元稹悼亡其亡妻所作,不过有一蹊跷之处。
《全唐诗》中《离思五首》下面有注:一本并前首作六首。前首就是《莺莺诗》,这诗下面也有注:一作《离思》诗之首篇。从此而言,似乎该承认受诗者是崔莺莺,这是首艳情诗。
而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写道:微之自言眷念双文之意形之于诗者,如‘取决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其自夸守礼多情之语,亦不可信也。
卞孝萱先生在《元稹年谱》中也认为此诗是写予崔莺莺的。
到这真是疑惑更多。后又觉得释然。
千年历史长河隔绝了我们窥探的目光,但想来也无所谓是与非,用今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古代诗人的品行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现在呢,去欣赏那千古绝伦的美妙就好:
目睹沧海后,就不再向往波浪。
亲履巫山后,哪里还能望见云彩。
生于天地,一生可见无数的景致。
却全然不及你唇边的笑容。
我走遍万水千山,见过朝阳夕月。
我看尽姹紫嫣红,历经俗世春色。
还是无法寻见你的盈盈目光。
从此潜心向道,不问世缘。
只为向满天神佛许下我们再一世的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