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天朝的崩溃》——该如何反思鸦片战争

2020-12-19  本文已影响0人  胡爸爸的通识课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是关于鸦片战争的名著,之所以是名著,一方面是治史的严谨,史料、数据非常丰富,另一方面是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且言之成理。了解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

鸦片战争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序章。这场战争我们完败,这无可否认,但为什么战败,虽历经一百多年,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人们对此有疑问:清朝常备军近百万,英国远征军最多时仅2万人,实际投入每次战斗的不过数千人,累也能把英国人累死啊,怎么就打败了呢?人们对此还有叹息:我们有民族英雄林则徐,还有为国捐躯的关天培、陈化成、海龄、葛云飞……若不是那些投降派作祟,结果还不一定如何呢。这部书针对这些疑问和叹息一一作了解释。

为什么军队人数占优但赢不了战争?这要从军制和武器两方面看。清朝的军队规模虽然庞大,但其担负的职责不仅是国防,还有维护治安和防范内乱的职能,后两者是更重要的。因此,近百万军队并不是集结的状态,而是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在全国各地。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抵达天津海口,直隶总督崎善奏称,天津日常部署的兵力有2400人,但除去在辖内各地当差的之外,城内可集结的兵力不到600人,其余各地无不如此。英军每攻打一城经常只用一两千人,但这些人却是集中使用的,在局部完全可以和清军兵力相抗衡。

更重要的是武器,清军只有不到一半部队配备火枪,设计还停留在明朝的水平,综合射程和击发速度,英军一支枪顶的上清军八支,这还没有算单兵的作战水平。火炮更不用说,英国工业技术先进,铸炮的铁纯度高,炮膛是用镗床切削的,十分光滑,准度好,射程远。清朝的铸炮技术还不如明朝,铁纯度不高,很容易炸膛,没伤着英军,自己人倒炸死炸伤不少,而且炮膛粗糙,导致速度低,准度十分差。战争期间,清军往往只能被动的挨打,自己的枪炮甚至都打不到英军。

总而言之,清军的军制和武器还停留在古代,古代军队和近代军队是无法作战的,人数再多也是没用的。

至于投降派作祟,《天朝的崩溃》用大量史料证明了,一向被认为是求和派、投降派的崎善、伊里布、奕山、奕经等等,在来到战场之前对于禁烟都是严禁派,对于英军都是主战派,有的态度甚至比林则徐、关天培等人还要强硬,他们成为主和派,都是来到前线见到实际战况之后,就是知道了这仗确实没法打,除了和议,没有别的出路。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伊始就被免职了,所以他不用面对这种尴尬的境地,但他对中英的实力差距是清楚的,那些战死沙场的将领更是清楚,只是没机会做出选择了。

但有一个最关键的人不知道英国军队的厉害,他就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直到鸦片战争临近结束时,才隐约知道了前线的情况,在整个战争期间他大概都是很懵的:那么多军队,怎么就解决不了千把个夷人?说到这,就有点接近鸦片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了。

一是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从大量的书信、奏折、批复等等史料看,参与鸦片战争的每个重要人物,在接触英军前都压根没想过失败这个词。当时的思想观念,仍认为中华上国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中国是天下的中心,是文明的最高峰,以此为中心,越往外越是化外之民,英国距离天朝千万里之外,那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野蛮之地,竟敢向天朝叫板,分分钟不就剿灭你?道光皇帝一开始不希望打仗,原因是怕花钱,他完全没想到会有打不赢的可能。

二是没有人对国家负责。自大心态不光皇帝有,所有大臣都是一样的,前往战场之前决心表得比谁都强,到了战场傻眼了,跟想象中完全不是一回事。至此事情还是可以理解的,原先不了解,现在了解了,那么赶紧把实际情况告诉皇帝啊,抓紧想下一步的措施啊 。诡异的事情出现了,知道实情的大臣们谁也不敢跟皇帝说实话,每个人都谎报军情,把每一场败仗都上奏为胜仗,整个鸦片战争期间上奏的击杀英军数量,估计比英军全部军队人数还多。城防沦陷,这个是瞒不住的,但也都解释为汉奸捣鬼等原因。最经典的是广州之役,虽然完败,结果上奏为捷报,龙颜大悦,几百人获赏升官。直到战争后期,一位浙江官员刘韵珂委婉的将前线实情上奏皇帝,道光这才意识到,原来清军实际上一直都是打不过英国人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诡异的情况,这是值得深思的。在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唯一对国家负有责任的是皇帝,皇帝对所有人都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所谓士大夫情怀已经成为了历史,大臣们只对皇帝“负责”,这个所谓负责其实就是揣摩上意,皇帝说什么是什么。皇帝说要打英国人,结果就只有一个——打赢,即使亲眼见到打不过英国人,也不敢把实情告诉皇帝。

三是没有改革进取的意识。为什么从皇帝到大臣都认为战争必胜?因为当时通行的说法是,英国人没有膝盖,腿是僵直的,跌倒了就爬不起来,他们的轮船虽然厉害,可是不敢上岸啊,上岸不就完蛋了嘛!这绝不是玩笑话,即便当时见识最高的林则徐,到广东之前也是坚信这一点的。当时的中国闭塞到了何种程度!道光皇帝询问俘虏从英国是如何到中国的,实际上明朝就有了相当准确的世界地图,此时就在皇宫里搁着,而竟无一人知晓。前线将士用着明朝时的火铳,而乾隆时英国使者马嘎尔尼来访,就已经把当时英国最先进的枪支作为礼物送给清朝,结果锁在仓库无人问津,如果及时研究仿制,至少强过明朝火铳吧?

封闭和自大已经让当时的清朝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更可悲的是,经历了鸦片战争这样震撼的一役,仍没有对大清王朝有什么震动,作者详细考证了鸦片战争主要亲历者在战后的经历,没有一个人对战争的失败做过深刻反思,没有一个人提出像样的改革思路。即便是林则徐,也仅提出了“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这样浅显的主张。

为什么英国人要发起这场战争,仅仅是因为被没收了几船鸦片吗?实际上,这是一场新兴文明对古老文明的战争,是英国要把中国拉进国际贸易新秩序的战争,不意识到这一层,就不能真正反思鸦片战争的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将这场战争命名为鸦片战争恐怕也是有局限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