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读《两般秋雨盫随笔》卷七869:汲冢书
汲冢书
《汲冢书》出魏安厘王墓中,共七十五篇,其言大率与经史相反,“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夏历多于殷。”安得此无稽之谈。至谓“文王杀季历”,则以大圣人而诬以弑父弑君,是诚何心哉?此种书惜出秦火之后。
〔试注〕
1、《汲冢书》:西晋武帝时,在汲郡(今河南卫辉)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并出土(盗墓)的一批竹简古书,其中包括《竹书纪年》。
2、魏安厘王:魏安厘王(?-前243),或作魏安釐王、魏安僖王,姬姓,魏氏,名圉。魏昭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六任国君。龙阳之好典故的主角。同时代魏国还有名臣孟尝君和信陵君。
3、益干启位:伯益冒犯了启的王位。
益,即伯益,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善于畜牧和狩猎,舜任其为虞,后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
4、太甲杀伊尹:《竹书纪年》记载,伊尹篡位而被太甲所杀。
清·徐文靖《竹书统笺》:“考《竹书纪年》事事于经史符同,独太甲潜出自桐杀尹一事,敢立异议,不顾事之有无者,彼见夫三晋处晋君于端氏,田和迁康公于海上,往往托伊尹放太甲之美名,明示其可以潜为之谋而杀之,故设为太甲杀伊尹之说,所以寒奸臣之胆,而壮衰君之气也。”
5、夏历多于殷:夏朝时间比商朝长
《鐵橋漫稿·荅姚秋農緫憲書論夏殷厤丙戌》曰:大箸《夏殷曆章蔀合表》據《竹書紀年》爲本,參考《史記》,頗增减之,斷定夏四百三十年、殷五百八年。竊所未安,《紀年》爲後人删改,非汲冢之舊。《晉書·束晳傳》引“夏年多殷”,今本乃殷年多夏,云“夏用歲四百七十一年”、“殷用歲四百九十六年”。《夏本紀》集解、《殷本紀》集解引與今本同,是裴駰所據,已非束晳所見之本。至《真誥》十五引“啓三十九年”,今本“啓十六年”,夏年似曾减短。《殷本紀》正義引“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七百七十三年”,今本無此,又恐殷年太多。要而言之,《紀年》難信,夏年難定。殷年略見《左傳》,不容違異。
6、季历:姬姓,名历,季是排行,所以称季历,尊称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末子 ,周文王之父,周武王和周公旦之祖父。
季历接位后,师承古公亶父遗道,笃于行义,领导部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又与商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后因权重遭忌,被文丁软禁绝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