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笔记038 闲谈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一) (7月19日
先说一件真事,时间大约是在2002年底,我当时还在洛阳一家学校任教。一个朋友打电话请我帮个忙,说有一个朋友要来学校应聘高中语文老师,让我看能不能指导一下。我当时有事,也就顺口答应了。
过了几天,那个应聘的哥们过来了,我热情地接待,接待中,也就随口问,你原来在哪个学校,教了几年高中语文了? 那哥们自然地说,我没有教过,我以前在郑州当协警。我当时就华丽丽地惊呆了,接着问,那你为什么转行教语文啊?你没教过,能教吗? 你那简历上不是写着你教过吗?那哥们很有底气的说,当老师好啊,不用像协警那样风里来雨里去。语文嘛,有啥难教的,咱上过高中听过高中语文老师讲课嘛,再说,我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语文,还是文学青年呢!简历嘛,我就瞎编了一下。我听了后,气得五雷轰顶,在心里把我那位朋友碎尸了一百万段! 心里后怕,幸亏我提前问了问,这要是让领导知道我推荐了这个一个老师,我可怎么在学校混呢! 我赶紧哄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哥们说,学校很反感熟人介绍老师,所以你千万别说认识我,否则,你肯定应聘不成功!这哥们听了我的话,当然最后结果也没有应聘成功.
这事结束后,我除了把我的那位朋友骂个狗血喷头之外,自己也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个哥们就敢应聘语文老师呢?他怎么不敢应聘数学、英语、以及其他科目呢?我们在其他学校里也会发现,在大家眼里,语文老师的地位有点尴尬,有点像医药界里的万能神药:板蓝根,从非典到手足口病,从甲流到H7N9,每次引人注目的传染病出现,板蓝根都会作为防治药物走到台前。实际上板蓝根“活跃”的范围不止于此,在现实生活中它几乎就是个“万能神药”,以至于人们有病时吃,没病时也吃;得普通疾病时吃,得特殊疾病时还吃。大家都觉得有用,但是大家谁都不知道有什么用。
语文学科的作用似乎也是这样,表面上,“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为王”的说法很是流行,但社会上辅导班中专业辅导语文的少之又少。在学校里,领导最爱点评的科目就是语文。
所有这些现象,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心里的阴影面积估计会无限之大。语文教师的门槛真的那么低吗?如果有,那么门槛是什么呢?语文教师的独门技能又有哪些呢?
第一 知识懂得多
相声演员经常说自己的肚子是杂货铺,那语文老师的肚子就应该是个大超市。天文地理传统现代儒释道等等都得懂一些。那为什么非得要求语文老师懂得多?这是由语文的性质决定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意味着,只要我们生活中涉及到语言文字,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对于这些知识多少都有所涉猎。比如歌曲、戏曲、话剧、相声、书法、对联等等,哪一个不是语言在生活中的实践呢?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师阅读的书籍,接触的语言实践方面,都很窄。语文老师应该是学校里知识面最广的老师。但现实中,有一些老师,除了阅读教材、教科书、辅导书之外,其他懂的少之又少。上课中举的例子陈旧乏味,生活中缺少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和趣味。甚至有的语文教师春节买了对联都不知道怎么粘贴,这样的语文教师,即使能把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上去,有怎么能会是合格的呢?
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教师还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还有在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对咱们的传统文化懂的就不多,对自己的文化都没有清晰的了解,都不自信,何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呢?我见过一些语文教师,对国学都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他有怎么能培养他的学生呢?
当你对儒释道没有基本了解的时候,你怎么能读懂孔子,屈原,陶渊明,苏东坡,司马迁,李叔同呢?
当你对西方哲学没有基本了解的时候,你怎么能读懂鲁迅,胡适呢?
懂得多,需要教师广泛阅读。文学、历史、经济、法律、政治、哲学、艺术、科学等有广泛涉猎,不能把自己局限到教材和教科书中,在与不同学科的对比中,我们才更清楚地了解语言文字的独特思维,审美和文化魅力,才能一步步了解祖国文字、文化、文明的深刻内涵,才能身体力行,进一步感染和指导我们的学生。
第二 读书速度快
大家可能觉得这个要求有点突兀。为了不突兀,我找个专家镇镇场子。
2018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现场,温儒敏老师放狠话了!他称,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网上有一些文章质疑温先生的这个看法,有人说故意让学生做不完试题,是作恶。其实,我觉得他们可能误会了温先生的意思。
我想,经常阅读的人会了解温先生的意思。温先生其实针对的是为了高考应试,让学生突击阅读做题的做法而提出的。
经常阅读的人和不经常阅读的人,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阅读速度的快慢上。而阅读速度的快慢在短期之中是很难突击上去的。快速阅读一定是良好阅读习惯的自然形成。
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即使语文教师也很难沉下心来读书了。当然,这个年龄阶段的语文教师毕竟还练过童子功,但是,阅读能力,用进废退,又有多少语文老师还继续保持着阅读的优良习惯呢?
更加让人忧虑的是,我们的学生,在练阅读童子功的时间都用来做题,以后的阅读能力又能达到什么水平呢?
我没有研究过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的阅读速度应该是多少,因为,阅读的类型不一样,阅读速度也不一样。但是,语文教师至少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在阅读速度上稍胜一筹。
在2017年的《普通课程标准》上,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那么阅读整本书的意义何在呢?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应对的网络信息化的碎片化阅读。科技的发展使得媒介的载体和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脑,电子书,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明,几乎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再加上,人们节奏的加快。不论是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内容都有了碎片的趋向。
社会的宏大环境也在迅速地影响着高中学生,由于没有大块的时间读整本的书,学生在学习的间隙读的就是一些漫画,笑话,和一些单篇短章。即使读一些名人写的文章,也是不成系统地乱读,形不成系统的审美感受和认知价值体系。如:有的同学读鲁迅,梁实秋,胡适,郁达夫,等,读的很多,但总没有时间去深入了解他们这些大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再如,读当代作家贾平凹,只有你系统的读他的一系列的作品,你才能感受到他背后的中国文学的深厚底蕴。如果只是读一篇两篇散文,完全不能领悟出他的作品的整体意蕴和妙处。
除了时间的碎片化,现代信息社会阅读内容的碎片化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手机中的微博、微信等媒介载体转发的文章已经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学生。这些文章,因为媒介的注意力经济所致,往往倾向于短小,感性,而不重视逻辑的严密,内容的上下语境。有的只是肤浅的心灵鸡汤,片面的说教和主观意愿地信息筛选。当读这样的碎片信息成了习惯,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也必然陷入碎片的困境:不讲逻辑,没有前后语境关联等。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句子的连贯几乎成了备考题目,而且分值较高,可能也和学生语言连贯性缺乏有密切的关系。
国家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避免让学生临时抱佛脚,在高考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不失为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未完待续)
今日与十几年前的老朋友相见,他和他夫人都是我洛阳的同事,这么多年不见,甚是感慨。奈何他晚上有事,不能长谈。去雕刻时光咖啡馆谈了一会,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