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声散文随笔散文

小时候,我们讲规矩

2019-07-07  本文已影响393人  书叉脸困觉猪2

文 / 陈红华

小时候,我们讲规矩

文学是要有大关怀的。有了对人性关怀的一个视角,我们的文学,才有可能摆脱小的格局,才有可能远离泡沫化的题材写作。

01

“现在的小孩子,越来越没有规矩了。”

“是的。桌子上吃个饭,不光是菜,连饮料也挑三拣四,花头精多,一点规矩也没有。”

“叫他读点书,做点作业,一天到晚玩手机。真是叫天啊。”

“没有规矩气,也不叫人的。人变了,难教了。”

看来,孩子对规矩的漠视与家长的让步之间,乡村教育,一直是非常尴尬的。

程红鑫老师在我的《乡村教育/一群人,一个梦,一起干》一文后留言: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规范、规律和规则意识!

他还感叹:我们谈梦想的时候,别人已经在讲规则了;我们在讲规则的时候,别人在谈梦想了,为何我们的教育总是迟半拍。

我依稀还记得,“大人们”从小就是给我们立规矩、讲规矩的。

02

小时候吃饭,记得小鬼头是不上桌的。

阿妈在灶头边,烧火烧菜。堂前八仙桌摆上了碗筷,阿爹招呼客人先喝起来。

我盛一小碗饭,拿双筷子,站在桌角边,端着碗,眼巴巴地看着桌上的菜。家里规矩重,有客人来,小鬼头不好上桌子吃饭的,侧角夹点菜,一边去吃。

阿爹拿过我的碗,往里面夹菜,也不问喜欢吃什么,反正都是家里种的蔬菜。现在已经不贪的红烧肉,那时是稀缺食品,过时过节,或有客来,才吃上一两块。

“好了,吃了再夹。”阿爹往我碗里夹了点,自己夹一颗油炒小黄豆,往嘴里送,又端起小碗,里面是冲了汽水的“早烧”,敬客人。

我捧着饭碗,坐到门边的竹凳子上,顾自己吃。菜拌饭,饭拌菜,一口一口的吃。小黄豆的盐油清香不时地飘过来,阿爹嘴里咯咯的响声传过来,我不由地朝桌子方向看。

阿爹注意到我了,就夹了一颗在筷子上。我连忙跑过去,接在碗里。阿爹又夹了几颗进来。

“饭要吃饱,菜少夹点,吃完再夹。”阿爹摸了摸我的头,像是在安慰我,又往我碗里夹了点菜。我阿爹除了给我立规矩,还是很疼我的。

我笑嘻嘻地跑开了。小时候,油水不足,饭还是吃得饱的,而且吃起来很味道,只要一点菜,一碗饭囫囵就下去了。

没有客人的时候,阿爹阿妈会让我坐上去吃,两只手捧着饭碗,只准吃眼前那一两碗菜,不管喜欢不喜欢,也不准筷子在菜碗里“挑三拣四”,而且吃饭不能讲话,汤要用瓢羹舀到碗里喝,不能发出声音~~吃饭也不能没有了规矩。

阿爹把教徒弟的那一套,全用在了我们身上。他是篾匠师傅,吃百家饭的,规矩不少,也满看重,对徒弟要求也极严。譬如,在东家家里吃饭,徒弟也是不上桌的。至今他的几个弟子,对他也蛮尊重,过时过节也常来走动走动。这与师傅做人做事有规矩不无关系。

换句话说:原来,我们是有规矩的。有规矩的人,走的是正道,是值得尊重的。

03

我的下嘴唇中间,至今有一条小缺,小缝隙,那也是没有规矩惹得祸。

我从小乖巧,不惹事,不惹祸。阿妈常教育我,嘴巴是用来吃饭、好好说话的,不是拿来骂人、说脏话的。

那一次,记不得是什么事情,我说了脏话、粗话,阿妈发火了。

那时我八九岁,个子又小,阿妈把我直接拎到门槛上,对着我大吼:

“你噶没有礼貌啊,噶种话都讲得出来。平时我怎么教你的,都读书的人了,一点不懂规矩。”阿妈说到气头上了,回头顺过来一把剪刀,“你再骂,我一剪刀把你嘴剪了。

也许是阿妈太生气了,也许是剪刀尖太锋利,手也不听使唤,咔嚓一下,血就从我的嘴里冒出来了……我大哭起来。

“你看,不听话,真剪到了吧。”阿妈来不及愧疚,也急了,一边赶紧用围裙捂,一边叫阿爹取毛巾,又领我跑着去村里赤脚医生那里包扎。

不讲规矩,一句脏话,在嘴巴上,永远地留下了印记。

04

从小到大,我只被阿爹打过一次,而且是从桌子上一巴掌打到地下的。

那时村里有夜校,成人扫盲教育,就在我家后面的学校里,刚好是我管的教室钥匙。

上课的老师来叫我去开门,我就径直去了。自己家的大门后门都开着,就去了,全忘记了阿爹出门前的交待:出去玩,要先把门锁好,早点回家。

那时我已经读三年级了,识了不少字。夜校老师也没有多少文化,有时候,还要坐在第一排的我纠正几个读音。我俨然成了个小老师,也很享受这样的荣光。后来索性坐到了桌子上,一副满足的样子,也终于把时间抛到了脑后。

夜色格外撩人,阿爹却在到处找我。后来冲进教室,不由分说,一巴掌把我打到了地下。大家纷纷说我阿爹,“小鬼噶小,噶聪明,你舍得打。”

我趁机哇哇大哭,委屈得很,逃回去了……

不听话,不讲规矩,还贪玩,阿爹直接打了我,教训了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至今记忆犹深。

05

我是个温和宽容的人,对乡村教育面临的困难与窘境,姿态与细节,一直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关注、思考与期许。

学校要讲学校的规矩,教师要有教师的规矩,学生亦然。我讲的规矩,也包含了规则与规范,乃至规律。

说一句常识:公共场所不得大声喧哗。校园生活细节里,每每会涉及到,也直接关乎师生的文明素质。

走进毕浦中学,你会发现,学生从教室里出来,排成两列纵队,有序而安静地沿着“求真大道”,竹间小径,“潇湘观鱼”,一直通向食堂。排队等待,打饭打菜,就餐的整个过程,也是安静的。

安静的走,有规矩的吃,文明就餐,一以贯之,学生行为习惯就慢慢养成了,良好的口碑就出来了。

在食堂用餐的教师们,也只会小声说话,因为他们明白: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同样也要做好。

家长来访了,搬条凳子,泡杯热茶,温和地聊,说说孩子的优点,提些建议……

开会带本笔记,注意时间节点,商量着做,团队协作分享,尽可能地把事情做好,做得更好……

保持对规矩的敬畏与坚定的执行力,无疑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点。

乡村教育,还是要讲点规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