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画蛇添足,称屈原为“芈原”
年轻的中国人从五千年走来,风尘仆仆背后的,是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悠久历史。
历史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鉴往知来的垂鉴,同时也是后人进行文艺创作的汩汩源泉,无论小说、戏剧、电视剧、电影都可以从中汲取养分。
但历史悠悠,时代变迁,不同的朝代的礼制、文化、习俗,乃至于生活方式都有很大不同,而现代人往往将5000年简单视作一个共时性的“古代”来看待,这样就会在作品中出现许多不符合时代的错误。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大秦帝国》中“芈原”这一个画蛇添足的错误。
屈原的确姓芈
屈原的确不姓屈,而是姓芈,这一点绝对没有错?
何以见得?见于《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史记》称屈原是楚国国君的同姓宗族。那么,屈原之姓,就和楚国国君一样,都是姓芈。
“屈”是什么?
之前看到有网友说,是因为屈原一生受尽委屈,死后大家称他为屈原。简直是胡说八道!但竟然引来一大群网友点赞,不知道又误导了多少人。这就是,造谣者动动键盘,辟谣者要忙上多少年也改变不了的原因。
屈,是屈原之氏。传统观点认为,楚武王的儿子瑕被封于屈地(相传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所以以屈为氏。屈原即是屈瑕的后代。
近年来,新发现的战国竹简“清华简”中有《楚居》一篇,记载的是楚国早期的历史。其中提到另外一个人“屈紃”,屈紃远远早于屈瑕。至于屈紃与后来的屈氏有没有关系,还有待于学者的研究的。
但无论如此,屈氏,不源于屈原,也不是因为屈原一生委屈。
这样,我们就明白,屈原是芈姓、屈氏。
姓氏不同
今天,姓氏是一个概念,没有区别。但在先秦时代,姓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何为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人所生也。”是自己血缘根脉的标记。
在上古时代,中国人就发现近亲结婚会生下不健康的孩子,所以有“男女同姓,其生不番”的观念。进而形成了“同姓不婚”的制度。
由此,姓在先秦时代的重要作用,乃至于是唯一的作用。姓在谈婚论嫁之时,才拿来使用。因此被称为“姓以别婚姻”。
由于在先秦时代,女性是男权社会的附庸,女人就是以出嫁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因此女子出嫁叫做“归”。所以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诗句。
既然女子一生与婚姻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先秦时代,女子必称其姓。甚至女子之名一点都不重要的,而姓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芈月传》中的大公主被称作“孟嬴”,“孟”是排行老大之义,“赢”是秦国之姓。类似的“孟姜女”也是如此。
又比如《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母亲被称作“武姜”,“武”是武姜丈夫郑武公的谥号,“姜”是其姓。
从这两个例子来看,女子之姓是多么的重要。甚至,古人纳妾,从外边买回来的女子不知其姓,还要进行占卜。
那么何为氏呢?
氏是姓的分支,同姓之人,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氏,比如楚国屈、景、昭都是楚国同姓——芈姓。
氏是如何来的呢?这和古代宗法分封制度有很大关系。
天子诸侯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被分封出去,此时尚不称氏,称王子某、公子某。天子诸侯之孙,也不称氏,而称王孙某、公孙某。
王孙、公孙之下,不能再挂着王、公之号。便开始有了自己的氏,多以先祖之字为氏。比如,孔子是宋国宗族之后,其五世祖名“嘉”,字“孔父”,其子孙便是以“孔父”之“孔”为氏。
但也有以官职为氏的,比如司马、司徒之类;也有以地名为氏的,比如屈。
同姓之中,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氏,可以显示出不同人与王室之间是从什么时代开始分离的,以及与王室之间血缘的亲近程度,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地位如何。这样,就形成了“氏以别贵贱”的传统。
贵贱是先秦政治活动中的基础。周代礼乐制度,就是划分等级贵贱。而男人是政治制度参与者,始终与政治结合在一起,所以“男子称氏”,不称姓。
楚国姓氏
楚国芈姓,毫无疑问,所以女子称姓,电视剧中芈月的称呼是合理的。
楚王熊氏,源于其先祖名叫鬻熊。鬻熊曾经辅佐周文王,在伐纣灭商过程中有贡献,因此楚人才有了楚国这块分封之地。
楚国贵族中,有三个重要的氏,就是屈、景、昭。屈氏有屈瑕、屈完、屈原等代表人物,景氏有景差,昭氏有昭阳。
楚国名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何为三户,一般认为就是屈、景、昭三大家族。
屈原曾经做过“三闾大夫”,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官职。三闾,就是这三户。
明白这些,就明白将屈原称作“芈原”是画蛇添足。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麻烦点赞、分享、收藏。您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