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雅智航李军婚姻育儿

同性恋的原生家庭成因以及常见心理问题~

2019-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华雅智航李军

2019年5月24日下午4点,台湾正式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在法律上承认同性婚姻的地区,这一举措有人欢呼雀跃,有人不满抗议,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不由地让人想到“玫瑰少年”叶永鋕。

2000年4月,15岁的初三少年叶永鋕在课间消失,后被发现倒在厕所的血泊中,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叶永鋕生前被同学歧视“娘娘腔”,长期受到肉体和精神上的欺辱和恐吓。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给社会带来很大的教育意义,他用生命让社会明白,多元性别教育的重要性。这个事件震惊了整个台湾地区,也推动了《性别平等教育法》于当年开始在各中小学推行。

随着对同性恋族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从法律和精神卫生专家的角度认为:同性恋不是一种精神疾病或心理健康问题,也不能经过治疗变成异性恋。

一个人有很多属性,性取向只是其中一种。

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把同性恋从精神病诊断标准第三版修订版(DSM-Ⅲ-R)中去除。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在修订后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之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将同性恋从原有的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的名单上删除。5月17日也因此成为“国际不再恐同日”。

1997年,美国心理学会表示,人类不能选择作为同性恋或异性恋,人类的性取向不是能够由意志改变的有意识选择。性取向本身并不能被认为是精神障碍。

2001年,中国卫生部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移除。

对于同性恋形成的原因虽然更多的研究结果是倾向于先天形成,但是至今没有定论。我们结合行业调查研究成果和众多的咨询个案情况,可以从胎儿期因素和原生家庭因素两方面给出一些解释。

一、胎儿期因素

根据1992年美国精神病学调查,在508位应答者中,72%的精神病学家则认为,同性恋的产生是因为胎儿期因素造成的,如遗传、胎儿期荷尔蒙的发展,或者是前下丘脑间隙的核及大脑前连合构造差异等等不同的生理因素。胎儿期的因素,能够使一个人发生性倒错,进而形成同性恋倾向。

原生家庭因素

原生家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步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模式,即便组建了新大家庭后身上也总是留着原生家庭的印痕。这种印痕,会影响到未来的行为模式,尤其在成长期比较严重,对孩子的性取也可能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对我疗愈过的咨询个案的总结和深入探索来讲,不外乎这几种情况:

(1) 父母关系不对等。如家庭中有一位强势、过度保护的母亲,和一位软弱、无力而又有敌意的父亲,会使得男孩缺乏对男性形象的认同,而对母亲过分依赖,假如母亲再表现出对其他女性的不信任,而把这种情绪移转给儿子,那么这位儿子成年后的性取向就有可能被影响;

(2) 成长环境异性多。假如一个男孩,周边都是如母亲、姊姊、姑姑、阿姨、闺蜜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男孩,思想和言行都会倾向于女性化,习惯于女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内心深处就会渴望和男性链接,以获得男性的力量;

(3) 性别错乱式养育。假如父母强烈希望生个女儿,但生出的却是儿子,因此在后天的养育中,父母有意无意地按照女儿的教养方式来对待儿子,并安排明显的女性性别社会化活动,导致孩子对性别错位,成年后对性的认识模糊不清;

(4) 父母对性有恐惧。原生家庭父母如果对性有恐惧,甚至是对性有强烈排斥,容易使孩子对两性关系产生歪曲观念,因此成长后也会对异性充满排斥; 

(5) 父母过分宠爱。母亲对儿子或者父亲对女儿的过分宠爱,会造成母子或父女间的情感连结异常,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没有任何一个异性,能比我的妈妈或者爸爸更好。这种想法也可能会导致孩子对其他异性的排斥;

(6) 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离婚等,忽略孩子感受,甚至将积累的情绪发泄孩子,长大后孩子会对憎恶和讨厌男女关系,对异性关系产生抗拒。成长在和谐、幸福、健康家庭里的孩子,似乎总是要比童年不幸的人,更加乐观、自信,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更加充满期待和希望。

我在上文中列举的这些情况,仅仅是在排除胎儿期因素外,从咨询个案身上梳理总结出的一些具有共性的特点,也只能说明比正常的群体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仅仅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探索的方向。

同性恋族群和喜欢异性的人一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华雅智航的工作人员从相关咨询档案中摘录了一些同性恋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1、认同缺失

很多人,一生都在寻找认同感,我的父母认同我吗?我的兄弟姐妹认同我吗?我的老师认同我吗?我的朋友认同我吗?社会认同我吗?缺乏认同感,使得同性恋族群要承担更多精神压力。

另外,有些咨询个案虽然有喜欢同性的经历,甚至有过性接触,但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还有些咨询个案虽然不可抑制的喜欢同性,却又不认同自己,坚决地自我否定,陷入迷思不能自拔。

对认同感的迷茫和困惑,是同性恋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问题。

2、情感纠缠

同性恋者同异性恋者一样,也会在恋爱中产生观点的争执、琐事的摩擦、爱情的背叛和无奈的分手,并且同性恋者间的情变更加频繁。

这些复杂的情感,如果一直积压得不到疏导,就会给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3、心理障碍

由于性取向非社会主流,同性恋者往往难以被家人、朋友和社会接受,所以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症状通过心理咨询和疗愈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消除。

4、形式替代

一些同性恋者,迫于家人和社会的压力会选择异性,从形式上来替代恋人或配偶,心理学上把这种形式替代的异性也称之为“善意第三人”。当这些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知道自己的恋人或伴侣喜欢同性,被背叛、被利用的想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打击,往往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疗愈,才能让他们走出抑郁、愤怒、烦躁、焦虑、失眠等问题的困扰。这也是近年由同性恋问题分支出来的一种心理咨询。

然而,由于不清楚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对同性恋群体的真实态度,以及在媒体中又确实有过强制的扭转治疗等的相关报道,使得他们对于接受心理咨询帮助和疏导,存在疑虑和恐惧,可能会导致他们无法较早地接心理疗愈师的专业疏导,而使自己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

同性恋不是什么需要为之辩护解释而是需要被接受的不争事实。在人们接受同性恋之前,所有的科学证据都无助于改变人们对同性恋排斥、厌恶,甚至是恐惧

我呼吁,把爱传出去让爱流动,让我们共同为同性恋族群创造接纳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参考资料:

1.美国禁止同性恋矫正疗法 称其危害大. .网易 . 2016-12-27

2.同性恋是天生的吗 性取向到底由什么决定. .腾讯网 . 2015-12-1

3.性别认同障碍. .心理学空间 . 2015-10-23

4.台湾地区通过“同婚专法” 同性可办理结婚登记. 新浪网 . [2019-5-17]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