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精神分析笔记(丛中)01

2018-09-09  本文已影响106人  陈明明

精神分析讲座(二)(有讲义和笔记)

讲座内容: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1天)

          人格障碍(半天)

          初始访谈与诊断评估(半天)

          阻抗与移情(半天)

          自我体验与案例督导(半天)

第一天:2018.9.8

精神分析的五代:

第一代:佛洛依德

第二代:荣格、霍尼、弗洛姆、沙利文

第三代:安娜 佛洛依德(自我心理学)、克莱因(客体关系)、鲍比(依恋理论)

第四代:科胡特(自体心理学)

第五代:史托罗楼(主体间性)自我意识:指人对自身及其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反应。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判断、评价、态度等。

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概念:

自尊:价值感。来自客体关系互动中被爱的回应。

自信:能力的肯定。来自多做的体验。

自我效能:潜力的肯定。好妈妈的及时响应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卑:自我效能偏低,自我不接纳。

自尊、自信、自我效能的相反的面向是自卑。自卑的反向形成是自负、自恋、偏执。

适度的拔高自己有利于心理健康。极端的拔高自己,是病态的自恋水平。100%的客观评价自己,幸福感就没有了,比如抑郁症。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的过程:

一、 出生。共情——理解——行为应对

二、 喂奶。

内驱力:(4个)

佛洛依德: 1性驱力

                2攻击驱力

客体关系: 3爱的驱力

科胡特:  4自恋

三、共生期:(0-6个月) 马勒:

妈妈                婴儿

关注、镜映          存在感

共情能力            幸福感,自我中心感

及时回应、相应      全能感(夸大性自体)

欣赏、无条件接纳    自尊

四、分离-个体化阶段(6-24或36个月)

视崖实验——自我功能

健康人格表现:幸福感时间长,与痛苦感之间落差小。

不健康人格表现:割裂。PS状态(偏执分裂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