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追求的所有高人,都不必执着于ta
我一直有个梦想:
此生可以去拜会世上修行得道的智者;
可以去向那些得道高僧、通达智慧的高人请教学习;
可以去跟随感兴趣的领域的创始人或顶尖水平的老师。
有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
我渴望经历这些阶段,把生命过得充实有意义。
一直深深地渴望着。
直到最近看完《灵与肉》这部电视剧,我开始破了自己的执念。
此剧是根据张贤亮的自传小说改编,看完之后,感触颇多。
作者当年是资本家的儿子,十一岁时,父亲逃到美国留下他一人面对“五类分子”,“大饥荒”,“文化大革命”等痛苦遭遇,历经磨难绝望。
剧中有个灵魂人物~老梅,他曾经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为了抗日战争回到中国,先入国民党,挽救了八百多人性命,后加入共产党,一大把年纪,却被下放到宁夏偏远山村挑粪干苦力,几经磨难,看透生死,活得通透。
老梅 你追求的所有高人,都不必执着于ta 你追求的所有高人,都不必执着于ta 你追求的所有高人,都不必执着于ta 你追求的所有高人,都不必执着于ta 你追求的所有高人,都不必执着于ta 你追求的所有高人,都不必执着于ta 你追求的所有高人,都不必执着于ta 你追求的所有高人,都不必执着于ta 你追求的所有高人,都不必执着于ta 你追求的所有高人,都不必执着于ta 你追求的所有高人,都不必执着于ta这样一个满腔热血,能屈能伸,博学多识又充满智慧的老人,在不同的村人眼中,解读是完全不同的。
有人认为他是五类分子,是犯错误来改造的,也有人坚定的相信他是反革命;唯有大学生许灵均刚被分配到这里,与老梅四目相对了几秒钟,便有了后面的惺惺相惜人生知己。
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的眼中,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解读?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
老子曾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同样的一个人,一个宝贝,一个真理,甚至是道(终极真理),对不同认知层次智慧层次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识货的人,一眼就知道是宝贝,不识货的人,只是把它当作垃圾。
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是什么认知水平,有多少智慧。
当我们的认知水平很高,智慧层次很高时,就能看到相对应的高人智者,才会懂他,才会明白他在说什么,如若不然,即使他就在你面前,你也看不见听不见。
因为一个人只能看见他想看到的。
如此,我们便会明白,我们见到的所有我们认为的高僧大德,智者高人,其实都是我们本已具足对应智慧的映现,他们只是道出我们没有说出的但内在本已有的部分,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否则,同样一部经,六祖慧能只听了一句就开悟,有人读了一辈子也未了其义。
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智慧在什么层次,所看到领悟到的世界就在什么层次,说通俗点,就是吸引力法则。
所以想知道自己的认知水平在哪个阶段,看看跟自己最要好的几个朋友就知道了。
如此,便真正的明白,向外求高师不是根本之道,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所有我们认为的甚至五体投地的大师,都只是我们投射出来的。
之前我有探讨过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投影源,我们所看到的外部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们认知的投影,所以出现在我们世界中的各种大咖、高人、大师、智者等等,都只是我们这个认知层次所看到的。
如果执着于某人或某理论,认为得到了真理,践行一生,便可知道,这是将自己的认知局限在一个层次上不愿再精进。
一切出现在我们人生世界中的,都是我们成长的助缘,都是来帮助我们提升认知提升智慧的,而不是死死拉住其中一个作为我们永恒不变的定理,这会陷入到另一种执着中。
要知道,永远都把生命的中心放在自己这里,向外求,是永远求不到我们想要的,求而不得,反受其累。
如果我们的人生,必须要经由某种形式,某些东西,某些人,才能最终达到我们想要的,这本身就逻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