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一寒诗集【读书笔记】陌·心

读《文房四谱》// 笔谱·三之笔势(九)

2019-04-12  本文已影响3人  原麈

笔谱·三之笔势(意译)

握笔有各种指法名称,

一指在上称为单钩,

双指在上称为双钩,

手指聚在一起称为撮笔,

皆由学习书法者因循沿袭。

后蜀士人冯偘擅长书法,

习得二王笔法之要旨。

然而仅以二指掐笔管而书写,

因此书法有二分笔圆润俊健特征,

墨迹可深入二三分,

此书札中之特例。

晋王献之,字子敬。

刚刚开始学习书法时,

其父王羲之常从身后拽他的笔,

竟抽不走,于是感叹说:

“此儿日后当有盛名。”

后来献之果然能以帚泥书写大字,

一丈见方,甚是美好精妙,

观赏的人多得像一堵墙。

笔迹之妙,与其父齐名,

当时既称为“二王”。

智永和尚在楼上学习书法,

留有十瓮秃笔头,每瓮重数石。

众人求他题写匾额,

门槛都被踩出了洞,

于是他就用铁皮包裹,

称为“铁门限”。

后来他将秃笔头掩埋,

称为“退笔冢”,

并自己写了笔冢的墓志铭。

笔谱·三之笔势(原文)

夫握笔名指,一指在上为单钩,双指为双钩,指聚为撮笔,皆学书之因习也。伪蜀(1)士人冯偘能书,得二王之法。然而以二指掐笔管而书,每故笔必二分,迹可深二三分,斯书札之异者也。

晋王献之(2),字子敬。方学书,父羲之常后掣其笔,不得,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后果能以帚泥书作大字,方一丈,甚为佳妙,观者如堵。笔札(3)之妙,时称二王。

僧智永于楼上学书,有秃笔头十瓮,每瓮数石。人求题头(4),门限穿穴,乃以铁叶裹之,谓之铁门限。后取笔头瘗(5)之,号退笔冢,自制铭志。

【注释】

(1)伪蜀:指五代十国中的后蜀政权,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四川成都),因被宋所灭,故在宋书中补称“伪蜀”。

(2)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与其父合称“二王”。

(3)笔札:即手迹。

(4)题头:题写匾额。

(5)瘗(yì):埋。

文房四谱 - 文集 - 简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