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 。中国美文精典摇篮想法

《相约星期二》:人生的看客

2019-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是阿开
《相约星期二》:人生的看客

死亡,是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在试图逃避这个话题。

人们为了生存、为了所谓的目标而终日忙碌,很少舍得停下脚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只有在临死前才会迫不得已地考虑下自己的这一生,也才会把死亡这个隐晦的问题摆在桌面上。

而事实却是“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的内容自始至终贯穿着死亡,是以一位濒死智者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审视自己的内心。

以出世的态度,治入世的学问

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不免会走弯路、有琢磨不透的问题、因处于人生低谷而孤独彷徨,此时渴望有父母、亲人或是朋友、长辈指引迷津,帮助自己走出那段灰暗的日子。

读《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就像和一位智慧的学者促膝谈心,或许能解决你目前正在困惑的问题。

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确很幸运,在人生毫无方向感、拼命地去追求一些错误的东西的时候,遇到了他大学时的老教授莫里,而此时的老教授已经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症时日无多。

在老教授最后的日子里,每逢星期二,米奇都上门聆听老人的教诲,课堂上不需要书本,课上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莫里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

在十四个星期二,老教授和米奇讨论了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衰老、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文化原谅、完美的一天以及道别。

米奇.阿尔博姆在老教授莫里去世后,把这十二堂课的内容整理出来,以自传体的形式出版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相约星期二》。

书里谈及了死亡,莫里认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 ,可没人愿意相信。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会让你活着的时候更加珍惜生活,做到生而无悔、死而无憾。

“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而去面对死亡就能改变这种状况。”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来日无多时,看问题的眼光就会与以往大不一样,只可惜早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一个人倘能重新活过,相信他定能大彻大悟,在阅尽了人世间的繁华之后,才会明白活着的真正含义。“以出世的态度,治入世的学问”,则世间无难事矣!

看淡了生死,生活便简单了许多

世间除了生死,其余的皆是小事,如若看淡了生死,则世间无所畏惧了,故而,人们常说“ 死都不怕,还能怕啥?”,的确如此。

莫里越是接近了生命的终结,越是把自己的身体看作是个躯壳,仅仅是一具装有灵魂的外壳,随着灵魂的消失,也就成了一堆毫无用处的皮肤和骨头,回归自然,开始新的轮回。

莫里说,死亡跟生命一样自然,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莫里借由南美热带雨林古老部落的传说,说明了生命的轮回。

生命的轮回也被多数人所接受,死亡既是人生的终点,亦是一个新的起点,生命并不会因为肉体的死亡而终止。

当米奇问莫里对死神的临近是否更害怕,莫里说并没有,他反而不怎么害怕了。他说,他正在远离外面的世界,不再关心外界的,更多的时候是听听音乐,看窗外的树叶渐渐地变换着颜色。

是啊,外面的纷纷扰扰对自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收回过多关注不必要的人或事的目光,生活便会简单了许多。

其实人们有时并不害怕死亡本身,而是害怕死亡的过程和对死亡的想象力。莫里说,他已经找到了那种感觉,那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一种既无奈又平静的感觉,已经准备好了去任何一个地方。

如果可以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心里便不再恐惧,就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来面对任何事情,也就能付最困难的事了。

而平静地面对死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然是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模样,做到了生而无憾方能死而无怨。

经历了,就懂了

只有经历了一些事情,才会明白一些道理,也才会成熟、才会长大。

因为是家里兄妹四个最小的孩子,从小倍受家人的宠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口无遮拦、性情比较直率的性格,以至于成人后还是一身的孩子气,活的比较率真,记得高三时好朋友曾笑着对我说,你的眼睛里充满了问号。

虽然有人也曾质疑我的“孩子气”,但本人却也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活的潇潇洒洒、自由自在。但是,这一切随着父母的先后去世,又经历了一些事情,身上的孩子气也就悄然地褪去了。

对于亲人的离去心中苦闷、郁结于心,为此曾写了一篇文字《人生即是一场告别》,文中写到:

母亲的离去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塌了下来,那年我18岁,此时对死亡有着万分的恐惧,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它就发生在我的面前。母亲去世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我的梦里都不曾有过阳光。

老父是在80岁的那年春天驾鹤西去的,纵然有万分的舍不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能接受了,不再像母亲走时的那般惶恐。

最令我震惊和无奈的却还是哥哥的突然离去,哥哥的突然离去,感觉死亡近在咫尺。人生就如一场旅行,走着走着有些人就走丢了,再也寻他不着。

原来的我对于死亡来说一直属于看客,并未亲自面对,直至16年底的一场车祸,让我在瞬间体验了绝望,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6年东北地区罕见的一场暴雪,不巧让我遇上,从哈尔滨返程途中,车辆发生侧滑,直奔高速围栏冲去,转了几圈,最后在撞坏几根围栏的情况下停了下来。在此过程中大脑一片空白,感到莫大的绝望。

经历了这场事故,感到死亡如影相随,余下的时间乃是上帝的恩赐,在学会了更加感恩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淡然,少了几分惶恐,一个人只有向死而生,生命才会绚烂多彩!

回首过往,往昔的一切已渐行渐远,未来还是值得期盼,心中依然怀有梦想,过着自己喜欢的、想要的日子,淡看窗外四季四季变换、岁月更迭。

还好,来日方长!

《相约星期二》:人生的看客
做世人的看客,也做自己的看客

凡事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若能练就出一副旁观者的眼睛,就能以超脱的视觉来观察这个繁华的世界,不再搅扰其中、不再纠结于日常的生活琐事,从而能专心于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而乐在其中。

如若当真能超脱出来,则必定是视红尘为游戏,做一个世间的看客,同时也做自己的看客,诸事纷扰不复铭记于心,心头一池净水,窗外一轮明月。

究竟该如何度过此生,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还是要有人生的目标和追求,走在实现自己愿望的路上。有人说,世间最困难的事就是与生活讲和,也就是与自己握手言和。

2019年11月14日,高晓松50岁。凌晨时分,他发了张敷着面膜的照片,之后又发了一篇长文——半生倏忽而过。

高晓松的人生可谓庞大、绚烂,令人羡慕,年轻时恣意地绽放,不顾一切地追求远方和自由,而今,在此长文中读到最多是感恩和责任。

文中回顾了自己的半百人生,“50岁,想做的事都一一实现了,心里的洞也一一补上了。那些心里的积郁了多年的水,也逐渐被阳光蒸发。可以这样讲,无论在什么时候去设想我的50岁,都没有料想到会有今天这么好,它超越我的预期。”

年轻时叛逆过、 膨胀过、折腾过,如今又开始做公益,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去了自己想过和没想过的地方,人生可谓丰富多彩。

文中写到,他感恩这个“寓居于斯,成长于斯”、给了他所有荣光、包容了他一切毛病、并找到了自己的大家庭。他说,如果有来生,来生年纪轻轻又回来,我还是回到这个江湖。

“ 经历了庞大的前半生之后,我想我大概知道该如何巧妙地度过后半生了。”,他说,人的一生没有办法去挽救所有的生命,去做所有应该的事情,但是最起码的底线是:你要记住最初的召唤,你去到一个地方是为了那个召唤。

在这个召唤下,我们看到了做公益、开图书馆、背负着一定责任的高晓松,虽半生倏忽而过,依然认为自己有梦想、有信仰,依然希望自己和他人都是纯良的、诚恳的、磊落的。

这便是高晓松喜欢的人生。

只有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样子,也才能平静地对待将要发生的一切。如果能重新来过,依然会选择原来的生活方式,那就是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与生活和解、和自己言和,就能以一颗平静的心态面对死亡,以超脱的心态看待人生、看待自我。

做世人的看客,也做自己的看客,如此便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