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一)《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王晓春著

2021-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响亮_


班集体

       二零一八年一月至今,三年未写,心中惭愧,想得多,做得多,却日渐写得少了。今日开笔,陪孩子们坚持一个寒假,也算是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吧。


       寒假剩余十六天时间,计划把王晓春教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细读完毕,这本书几年前曾有略读,深受启发,再次拿起,随着教龄渐涨,又是一番新的感受。

       文章开头一段,直接点出:教育分为三种类型,权力型教育、道德型教育、智慧型教育。权力型教育依赖于权力,以势压人;道德型教育依赖于师德,天天讲爱;智慧型教育寄希望于科学,处理事情不以人的主观情绪,而由客观科学决定。

       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越来越深刻体会前二者都是有局限性的,不科学的。初入教育领域那几年,作为班主任,很崇尚权力型教育,民主的时候少,一言堂的时候居多,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是由上而下的,单向传递。利用学生有一种对老师的天然敬畏,这种教育方式倒也收效不错。但缺少对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思考,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思想性、可塑性,正真起到教育作用的,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自己对自己的感悟提升,而非外在因素。有教育家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老师所做的,只是唤醒、点拨,至于学生能不能幡然领悟,要看自己的造化,所有一切外在的努力,都是为激发自身内在的潜力。所以,权力型教育,皮鞭式教育,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年是合适的,在如今多元化社会,信息爆炸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传递的中心,师生可以相互学习,老师放弃迷恋权力,转向更适应时代的灵活教育方式,则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大局。正所谓:成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教学经历的接下来几年,我由权力型教育转向道德型教育,吸收二者之长处,当权力压制不起作用之时,转而迷恋爱,用爱感化学生,期间也阅读了不少名家专著,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美国教育家弗洛姆《生命之爱》、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目送》等等,从中受到不少的启发,这些著作,像一个灯塔,给我的教育教学之路点亮了前行的方向。但,道德型教育仍具有局限性,总会有极少数孩子,并不是你倾注了爱心,就一定能教好的,记得社会曾流传一句很不和谐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客观的说,这句话的逻辑是极度片面的,道德不是万能的,爱心教育也不是万能的,不然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子女就是不争气呢?

       在王晓春教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中,出现了第三种教育方式,智慧型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等知识,客观量化分析学生的个性,依据不同的个性特征做出不同的诊断对策,崇尚科学系统的教育理念。拜读过很多这方面的名著,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帕尔默《教学勇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乔塞尔森《皮格马利翁效应》等,我常常反问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往小了说,是为了学生自己的前途,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选择,是为了将来能争更多的钱增加一份筹码。往大了说,国家需要人才,科技创新需要知识,万物互联时代,科技才是核心竞争力,孩子们才是将来建设国家的主力。我们老师,能做什么帮助孩子们成长,教育靠智慧,智慧型教育才是适应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

       王晓春教授的这本书,正是以老师最为头疼的问题学生为突破口,把教育智慧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从开头至结尾,满满的干货,务实不务虚,今日起,再次细读,希望自己能从学习的三重境界有所提升。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