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十三,岁月如歌
——关于十三班的点滴回忆【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十三班的孩子们毕业有十年了。那是我最后一届做班主任,对他们倾注了不少热情和心血。如今他们大多参加工作了,偶然之间,他们会想起曾经的初中生涯吗?
记得初一开学不久,有个女生在作文里写开学报到那天,回去跟家人说分到了十三班,没想到家人说十三这个数字不吉利,不好听,她为此很是郁闷,觉得自己真是倒霉透顶。可是没多久,她发现十三班老师个个不错,同学和气友善,原来十三班还不赖!我读之,不觉莞尔。为此我还跟学生说,以前上海电视台有个综艺节目叫“幸运十三”,很受大众欢迎。今天我们相聚十三班,何尝不是人生的幸运呢!
作为班主任,烦心的事情总是少不了,可奇怪的是,如今基本想不起来那些琐碎之事。调皮捣蛋的学生倒还记得几个。有个又黑又胖的男生最是好动,另一个白白胖胖的男生废话最多。还有个又黑又矮,人称“黑皮”的男生超级不爱学习,不料初二的一个小插曲竟改变了他的求学生涯。他平时不写作业,老师们对他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万万没想到,他靠“帮助”同学写作业赚取劳务费,一份作业三元,总计赚了二十多元。为此事我特意登门家访,得知这小孩家境殷实,父亲靠经商发家。果然虎父无犬子,基因的力量太强大!
但父母还是被他气坏了,勒令他转学至吴江一所以管理严格著称的学校。如果当初对他严格要求,他也许就不会转学了,可世间哪有后悔药呢。听说他在吴江重读了一年初二,从此奋发图强,学业大有长进。听闻此事,不由感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知如今的黑皮是否继承父亲衣钵,将生意做大做强。
十三班我印象最深的是小王和小杨两个女孩。她们至今跟我保持着联系,当年两人都以优异成绩考入本地最好的高中,小王同学更是进了理科重点班,不料擅长文科的她在理科班并无优势,无论怎样努力,理科都毫无起色。这让她数度崩溃,几乎抑郁。所幸高二转至文科班,自此柳暗花明,如鱼得水。高考她以高出本一线三十多分的成绩报考扬大师范中文系。周围人(包括我)都劝她填报更好的学校更好的专业,可她一意孤行,非扬大中文系不报。
高中至大学期间,她和小杨多次来学校看我。有时也会和我在QQ上聊一聊。她多次谈起初中三年我们的阅读团。当年我组建阅读团,全班大约十五六人参与,我推荐他们读了不少文学名著。“鲁讯的《呐喊》《彷徨》,巴金的《家》、《寒夜》,沈从文的《边城》……这些高中文科班要求必读的书目,我在初中全读过啦!实在太感谢老师了,要不然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是什么,人生也许就没有方向了。”说起这些,她自信又开心。
这些年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掉进应试教育的泥淖中。成绩固然重要,但成绩不是唯一重要的。倘若在成绩之外能够给学生一点影响力,一次鼓励,一份信心,一个方向,对学生而言,都弥足珍贵。 因为在面临困境时,这些都是照亮黯淡人生的希望之光。
小王同学从此一路开挂,大学四年学业优异,然后顺利考上研究生,去年顺利就职,现在昆山某中学任语文教师。 考上大学、研究生和考进编制,她都在第一时间告知我,能够分享她的成功和喜悦,我也非常开心。
小杨同学是十三班的班长和语文课代表,是我的得力小助手。她和小王同学是好朋友,两人都是学习勤奋、做事稳妥的好姑娘。小杨第一年高考失利,她来年再战,如愿和小王考入同一所大学。不料阴错阳差,所学专业非本人志愿——中文师范。小杨同学继续发奋图强,第二年成功转入中文系。小杨毕业后没有考研,直接就业。她一心一意要回本地工作,但第一次考编并不顺利,所幸几个月后中专学校补招教师,她顺利考取。如今已是她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了。
小杨和小王现在都是老师啦,可我还是习惯叫她们“同学”。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一定是忙碌和辛苦的。看看自己单位的年轻同事们,就略知一二啦!但我相信,经过生活的磨砺,她们都能不惧风雨,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