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
文/晓宇姑娘
(一)
对作者于娟,除了喜爱、钦佩,更有感动。
我喜欢她大大方方、开朗活泼的性格,钦佩她在身患癌症后面对亲人、面对生活的态度,感动于她在病中的坚强以及想要通过自己的这些感悟来“警醒”世人的大爱。
也许,只有一个在生死线上挣扎,欲望只是活着的人,才能真正地看穿生死,领悟活着的意义。
我想, 她的这些真实不做作的文字,留给世人的,是一笔财富。
她说:
三十岁之前的努力更多是因为自己有着太多的欲望和执着,从没有“只要活着就好”的简单。我不是高僧,若不是这病患,自然放不下尘世。这场癌症却让我不得不放下一切。如此一来,索性简单了,索性真的很容易快乐。若天有定数,我过好我的每一天就是。若天不绝我,那么癌症却真是个警钟:我何苦像之前的三十年那样辛勤地做蚍蜉。
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她说:
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生生死死之后,我突然觉得一生轻松。不想去控制大局小局,不想去多管闲事淡事,我不再有对手,不再有敌人,我也不再关心谁比谁强,课题也好,任务也罢,暂且放着。
世间的一切,隔岸看花、云淡风轻。
她说:
透过生死,你会觉得名利权情都很虚无,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名,说穿了,无非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即便你名声四海皆知响彻云天,也无非是一时猎奇,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心态唾沫四溅以后,你仍然是你,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别人在谈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你自己是谁而已。
她说:
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有太多的事情要应付,总是觉得等做好了手头的事,陪父母也是来得及的。反正人生很长,时间很多。现在想想并不尽然,只有一天天的过,才是一年年,才是一辈子。无头绪地追逐与奔忙,一旦站定思考,发现半辈子已经过去,自己手里的成败并无多少意义,然后转身,才发现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已然无多,发现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没有时间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她有很多光辉的过往,她是博士,是海归,是复旦的青年教师。
可是,最终,让她留恋的,又何尝是那些身份,或者是曾追求的房子车子,名誉职称。终究,她只是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母亲,这些最基本的身份,才是人间最留恋的东西。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也许总焦虑,我们也许总比较,我们也许总贪婪地想要更多,我们也许总在深夜固执地不肯睡去,我们也许总想不仅掌控着自己还要去试图掌控别人,我们也许总是执拗地不肯与自己和解...
只是,若是没有了健康和生命,想要的一切又何从谈起。
所以,不要仗着自己年轻,去透支自己的身体,去透支可以陪伴父母和孩子的时间,静下心来,一步步慢慢走。
(二)
在父亲住院的那一年,乃至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曾一度疑惑,我们到底,该怎样活着,才算是有意义?
在父亲出事前,我总是想,无论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我一定要做一个争气的人,让父母觉得脸上有光,让看不起咱们的人能不说三道四,要做佼佼者,要做别人眼中厉害的人。
可是父亲出事后,我突然觉得, 只要平安、健康地活着就好,什么荣华富贵,什么出人头地,什么别人眼中的有出息,都是浮云。
再后来事情渐渐淡去,我却发现这好像也是不行的,就好像自己明明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难能可贵。只要平安、健康,就好像成了自己不去拼搏的一个借口。
看完这本书,我想,若是于娟癌症痊愈后活着,她会更加明白活着的意义,她会更加懂得生命中什么东西更重要,但是同时,她应该还是会追求她的梦想,努力于她的工作,只是,她会用一种更健康、更好的心态和方式去实现。
所以,只想告诉自己,任何事情,都不要去走极端,找到一个平衡点,把握一个度,摈弃一些贪婪和心魔,这样,你更能触摸到幸福。
(三)
于娟说:
有时候,家属远远比病人更痛苦,因为病人的苦是肉苦,家属的苦却是心苦。对家属仁慈、对他们温柔、对他们悲悯,不要去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与于娟相比,我觉得汗颜。
想起当初得阑尾炎的那段日子,总是一天天的闷闷不乐,不肯说话。也不知母亲当时偷偷抹了多少眼泪,费了多少心思。我却丝毫未能考虑家人的心情。
是的,我们该对最亲近的人更多一分怜悯和温柔,即使是在病中。
若是有时间,此书可以一看。
也许,对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又会多一份从容。
也许,对那些名钱权,你又会少一份焦虑。
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