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摘下“小马虎”这顶帽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数学的运算始终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的阶段,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常用到数学的运算能力。

令人侧目的是——往往有些孩子因运算能力而被冠上“马虎”的帽子,成为一个个“小马虎”。作为数学教师,这个问题也是我以前苦恼的事。
2021年9月我接手了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新学生、新学期、新起点。也要有新的“梦想”。此时,我就思考、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运算能力,我尝试了如下安排:
严格要求,重“基础”
数学运算的基础就是四则运算;四则运算的基础就是加法运算;而加法运算的基础就是“10以内的加法口诀”。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的重点就是“10以内的加法”。所以在教学这一部分的时候,我是格外认真,要求严格——“0容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背诵熟练并灵活运用。加法的教学是比较容易的,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背诵上面。
艾宾浩斯记忆法告诉我们,人的记忆周期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学生听完课后能记住的新知识点,只是短期记忆,短期记忆的周期是几小时——几天;如果能持续到几个月乃至几年的记忆才是长期记忆。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刚学的新知识使学生转化成长期永久的记忆,也就成了孩子们自己的“东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要求孩子们在家利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每天背诵一遍口诀,待背诵的有显著成果以后,回到学校我就逐一检查背诵。查看孩子们背诵的熟练程度。对背诵不熟练的进行指导背诵,并要求小组组长在课下利用碎片化时间做强化训练。
加法运算的基础性固然重要,但乘法运算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所以在学习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的时候,我也延用了此法。在孩子们不断地努力下,完全掌握了加法口诀和乘法口诀。
贵在坚持,重“练习”
口诀是运算的基础,练习才能提高能力。在学校学习期间,根据所学内容,每天中午我会出10道计算题,让孩子抄在练习本上进行练习。从最初的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到后来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竖式,一直到现在的乘除法竖式以及混合运算的练习。不但在校期间每天在坚持练习,即使周六日寒暑假也没有间断。
坚持练习只是走出了第一步,需要后续的监督和评价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为了督促以及激励学生。在班里我选出几个小队长,分别对每天中午的计算练习进行检查指正。为了分化任务量,在每个小队长下面又分设了几个小组长。各小组的同学写完的练习题写完后先由小组长检查批改,有错的给组员指出错误之处进行改正,然后再上交给小队长再次检查核对。经过这两轮的检查,最后把当天的练习交给老师。这样做既分化了老师的工作,同时也是对组长、小队长的一个锻炼,再检查的同时也是再次计算、学习的过程,这样比自己亲自计算一遍学得更快、更为透彻。
促进提升,重“评价”
合理、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热情。在每天中午的练习检查批改完以后,我就会针对当天的练习,首先表扬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队伍,让孩子们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使得学习更具有价值。再次就是分析易错点、常错题型,从算理、方法进行分析。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
除了每天的测试评价。还有阶段性的评价。长期的练习过后,会进行“10分钟计算小测试”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20道计算题。有一次测试时,我设计了AB卷,同桌两人,一人做A卷,一人做B卷,避免了作弊的嫌疑。测试完以后进行批改,颁发奖状以示鼓励。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让孩子们爱上数学、爱上学习。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经过每天不断地练习,孩子们的运算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每一次的期末测评完以后,总能听到办公室其他同时的唠叨,唠叨他们班里学生的计算,数落到“这算式都列对了,就是计算错误,分丢的太可惜了……真是太马虎了”,听到他们的唠叨,我就向他们叙说我的做法,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看到自己手中班里的数学试卷,仿佛看到孩子们的表现犹如一朵朵如米粒般的“苔花”在像牡丹一样争相开放!